没有展昭,没有公孙策,真正的包拯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读了不少关于宋朝历史的书,我很难把包拯放进这段历史当中。我印象当中包拯的世界中,有八贤王,有庞太师,有展昭,有公孙策……
但就是很难把他和范仲淹、欧阳修、晏殊、韩琦、富弼这些人联系起来!似乎包拯和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宇宙。可包拯毕竟是真实存在于历史当中啊!
确实,关于包青天的传说和影视剧对我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对于包拯的神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后世对他人品、官品的肯定。
和《少年包青天》不一样,包拯的家世并不差,他的父亲是太宗朝的进士,他大哥包播也是朝廷命官。所以说,他是妥妥的“官二代”!
可这位“官二代”却在考上进士之后前后两次弃官不就,原因就是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的孝行也成为了仕林的一段佳话,也因此在他去世后,谥号中给他赐了一个“孝”字。
进入官场后的包拯,北宋正值“庆历新政”,主导这场变革的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可惜,包拯并没有参与范仲淹的变革,他站到了新政的对立面!地方任期届满后,包拯进入了御史台,成为保守派的一员,更是被寄予厚望攻击变革派的先锋大将!
确实,包拯进入御史台,便是被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也就是说,即便是包青天,也难免参与党争。包拯也的确针对新政提了不少批评,有几次甚至直中变革派的要害!
但客观上讲,包拯的批评也是出于公心,无论是当时的庆历新政还是后世的王安石变法,即使这些变法在历史上有再高的评价,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甚至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对于真实的包拯,仍然存有民间故事中的特质:正直、无私、不畏强权,关心民间疾苦,为官一生,也做到了问心无愧!而孤勇者,不仅仅是像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这样的变革者,更如包拯一样,在宦海中,保全自己的同时,仍身系天下,心忧黎民!
我无意在这篇笔记中臧否包拯,就如王安石变法中站在变法派对立面的苏轼、司马光,或许作为局内人的他们对于家国命运的选择会迷茫、困惑,但只要坚守内心,就能找出答案,都会走出正确地道路!
读历史的意义就在于此,没有绝对的正反,也没有绝对的答案,每个读者心中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也有不一样的包拯!
书名:《包拯传:大宋孤勇者》
作者:滕非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