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小何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公司上班。因为是新人,他被安排到基层的岗位,每天干的都是琐碎的事。
开始还好,几个月后小何就有点儿不开心了,说自己比很多人都能吃苦而且还兢兢业业,可为什么领导看不到?后来他忍不住跟领导表达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反而被调去看仓库。那仓库夏天热冬天冷,忙的时候忙死,闲的时候闲死。小何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特别不顺。
小何所在的公司是我以前所在单位的供应商,有一次我们联合做活动,正好小何被派来负责活动物品的发放。我去仓库看过他一次,活动物品堆积如山,小何和几个志愿者正在对接物品的领取和发放,他忙得满头大汗,饭也顾不上吃。
活动做完,小何过来跟我诉苦。于是我问他,你觉得自己应该做什么工作?
小何说,至少干点技术含量高一点儿的,能学到东西的,现在这工作,真的什么都学不到。
我说:“你只有把前一份工作做到极致,换工作才有意义,你觉得自己做到了吗?”小何说:“看仓库那样的工作,我当然做到了极致。”
我特别直接地告诉他:“不,你并没有做到。”
他很纳闷地问我:“为什么?”
我说:“那天活动我去看你,发现物品A数量比较少,你们放在离门口很近的地方;物品B数量很多,你们放在比较远的里面。可是领取物品B的人远比领取物品A的多,结果你们光是来来回回去拿物品B的时间就花了很多。你觉得这样的安排合理吗?”
小何想想说:“是送货的人送来的时候就那么放的,如果重新码放,要花很多时间……”
我说:“送货的人不懂,但你是负责仓库管理的人,你应该懂。除了物品码放领取,你们一共7 个人,负责领物的4 个,负责看管的3 个,负责领物的忙死,后面负责看管的却能闲死,这样的人力安排你也觉得合理吗?”
小何有点儿不服气地说:“这是领导安排的。”我忍不住笑了:“咱能不能别有委屈就是自己的,有问题就是领导的?对,是领导安排你来负责这块儿,那你就有责任把每一个人安排妥当,是否需要轮换,是否需要增补人手,都应该是你提出来。你却只知道自己做事,对这里面的环节不动脑子,你真觉得自己做到极致了吗?”
我继续说:“你真的别看不上看仓库这个工作,仓库里的物品是什么?其实就是钱!这里面的活儿的确辛苦,但领导一般不会让不放心的人到这里工作,是不是锻炼你我不知道,但能不能把这看成锻炼的机会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小何点了点头没再说话,一个月后他依然辞职了。
那是大约七八年前,我还在媒体上班。我负责的部门接收了一个实习生,是名牌大学新闻专业的本科生。按照惯例,他主要是做编辑记者的辅助工作。结果刚来一个月,他就来找我,说想结束实习。他的实习期应该是三个月,所以我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他倒也直接:“我想当一个好记者,但是我觉得自己在这里学不到东西。”
听到他的回答,我感到特别意外。他现在每天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从各个渠道整理新闻线索交给编辑,编辑从中选择出可以操作的题目,再进行采访或者整理,这是每个新闻专业的学生刚开始所必须经历的一个历练环节。
“但是这一个月,我觉得自己每天都挺用心的,每天都整理出很多不错的线索,但是最后总是被编辑否掉,心里特别沮丧。”
我拿过他的工作记录本一看,可不是吗,这一个月他每天都搜集了大概20 多条线索,结果一个月下来被采用的也不过三五条。
我问他:“编辑否掉你的线索时,你问过他们原因了吗?”他一愣说,没有。被否本来就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了,何况天天被否。他说,可能还是自己水平不够吧。
我说:“你是新人,经验水平不够很正常,正因为如此,你才要多学多问,知道被否的原因,才能避免下一次被否啊。”
“不过,你搜集的线索的确有些问题。”我又翻了一下他的记录,“你知道我们的读者群主要集中在什么年龄,他们的工作类型是什么,他们的学历和收入水平大概怎么样,他们主要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吗?”
他一听就有点儿蒙了,接着摇了摇头。
我继续说:“你搜集的线索一看就是大学生特别关注的领域,比如就业难、职场成功学等,但是我们的读者大多是成熟的、已经有一些工作经验的人,他们更关注跟社会、生活直接相关的新闻,你连我们报纸是办给谁看的这一点都没去做了解,这应该是被编辑否决的主要原因。编辑的工作很忙,如果你不主动问,他们可能没时间给你解释太多,所以下次遇到自己弄不明白的事,希望你直接问出来。”
他说:“我怕他们不会告诉我。”我说:“你问出来他们不告诉你,是他们的问题,但你不问就是你的问题。球不留脚下,这是工作的基本原则。”
末了我问他:“你来了一个月了,知道部门每一位编辑记者的名字和座位吗?”
小伙子又蒙了,特别不好意思地摇头:“真不全知道,这也是工作的环节吗?”
我说:“当然是,好记者就要有天然的敏感,你来了这么久,部门就不到20 个人,你却连这些细节都观察不到,真要有重要采访,你一定会顾此失彼,搞得乱七八糟。”
小伙子听了点点头,第二天就坚决结束了实习。
我刚踏入职场的时候,有整整一年的时间都在做特别琐碎的基础性工作,无非是信息搜集、资料整理。
当时有一起实习的小伙伴,没多久就选择了离开,我却一直留了下来。有人说不枯燥吗?我说不枯燥,因为有很多自己不懂的东西。
第一周上班,编辑看见我起的标题就笑:你是新华社出来的吗?这么明显的“新华体”。如果你是读者,会爱看吗?
第一次采访,稿子被领导打回来无数次,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你这是写给自己看的,不是写给我们的读者看的。
第一次参加大型活动,我写了一篇特别热血沸腾的稿子,被同事批评主观情绪太多:你的冷静和客观在哪里?
你看,就这么一件现在看起来很简单的工作,掰成一个个细节来看,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职业生涯起步那几年,真的就是这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一个个问题,然后弥补,然后提高。然后再发现,再弥补,再提高。
当时带我的是一位非常严肃认真的领导,她批评人时从来都不遮着掩着,很多人都特别怕她,因为她总批评人。有一次我被批评后,虽然心悦诚服但也有些不爽,就特别认真地跟她谈这个问题:领导,你总是批评我们,就不怕打击我们的积极性吗?
她的回答我至今记得:如果你做得足够好,我自然不会批评你。另外批评你并不等于否定你,就算是否定,我的否定对你来说也不可怕,外界的否定才可怕!
尽管我早已不跟她共事,但是后来十多年的职业生涯证明,她的话是对的。
那段起步的日子教会我两件事:第一,注意每一个细节;第二,从细节中寻找做成事情的关键。第一点会让你更敏感,考虑更周全。第二点则能让你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进化。
慢慢地开始有人说:你写的稿子总和别人不一样;你为什么总能碰上一些稀奇古怪的事……
但是现在大多数人做事,第一点尚且做不到,就更别提第二点了。
每个人都知道尽全力做事,但是很少有人注意细节,勤动脑子。他们并没有把一件事做到100 分,而只是把一件事重复做了100 次。而且,即使做了100 次,他们也没有总结过这100 次之间的差异。不仅如此,稍微碰到一点儿挫折或者来自外界的质疑,他们就会选择放弃。
不过这样也好,这样我们这种人才能最终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