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书写得是韩国最后一位慰安妇老人在最后时光的假想时间,作者运用一种很绝的手法,作为一个孤苦的老人,她能在最后的时光里想什么?无非就是回忆过去,回归到她童年的时光得到慰籍。
而这位老人过去近70多年的时光无疑是痛苦地,从哪里寻找一种慰籍和温暖呢?好像并没有,她在13岁的时候,懵懂,美好,无知单纯的年纪被抓去作为慰安妇,从此开启自己痛苦的一生,回顾过去,那里是快乐温暖的源头?
在满洲慰安妇她受到非人地,地狱般地折磨,虽然最后或者回来,但那千疮百孔的人生该如何修复,并没有人告诉她们。
“每当抬起脚,地板革就会轻轻地翘起来。奶糖色的地板革千疮百孔,上面布满了被尖东西扎过后留下的小坑、被热东西烫过的痕迹、被挤压后留下的印子、锋利的东西留下的划痕……”
“落日的余晖深深地映入西边的檐廊。她的影子映在褥子上,像一圈尿渍。”
“天空中彩霞满天,像是泼了洗过血衣的水。”
描写地板和褥子,但是却多像她满目疮痍的一生。文章中有很多类似的写法,作者金息运用很独特的手法,将慰安妇在归来后那种自我厌弃,痛苦,罪恶的余生散部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身体睡着的时候,灵魂却醒着;灵魂睡着的时候,身体却醒着。”
“每当想思考自己的时候,最先产生的感觉就是耻辱哥痛苦。”
忘记是背叛,忘记怎么能对得起那些死去的姐妹,可是不忘的话,余生靠着这痛苦的记忆该如何活下去?她就像背九九乘法表一样背着那些名字。
“己淑姐、寒玉姐、后男姐、海今……金福姐、秀玉姐、粉善……爱顺、冬淑姐、莲顺、凤爱、石顺姐……“
“女孩们听到了包括自己的声音在内的无数的惨叫声,像轮唱一样接连不断,分不清开始,也找不到尽头。”
她们困在阴冷潮湿的满洲慰安所,从来没有离开过,最后一位慰安妇死的话,谁还会记得她们的名字,记得她们的痛苦,记得那些罪恶。
个体那些痛苦的记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到底有什么用?那些刽子手并不承认那些罪行,并且试图抹杀,需要受害者一遍又一遍地揭露自己的痛苦的记忆去证实和证明,而即便是证明了历史史事,历史也并不会记录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无数的事件、人名、年份和数据中,个人在哪里?个人经历过的无数内心的历史消失到哪里去了?人的内心及内心拥有的记忆才是个人所无法分离的、最隐秘的、最独特的历史领域。当最后一个人都死亡的时候,这一切谁还会记得?这一切存在嘛?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无疑是残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