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最容易发酵的故事——离职与被离职
最近,有两件关于企业和员工关系的事情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
一件是关于华为的,网上盛传华为员工45岁即为强制退休年龄,而一线的技术支持员工则在34岁(研发岗会多延几年)即面临去留选择。去,则是主动离开华为; 留,则是到海外去开拓市场。另一件是因一篇热文《就算老公一毛钱股份都没拿到,在我心里,他依然是最牛逼的创业者》引起的大讨论,事件主角为游戏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技术合伙人)和公司创始人关于股权之争。
这两件事情,让我想起多年前联想的一件事,当时有一篇文章很好地给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公司不是家!即使是顶尖如华为的好公司也不是!本文先就华为员工离职事件作分析。
成功的华为与发展的红利
华为是为数不多能代表中国科技水平并在其领域取得全球领先的公司,一直受人尊敬。几年前一次在华为参观时,有两件事情让我印度深刻,一是听说华为是世界500强中唯一的非上市公司,二是看到华为在某个展厅的墙上打着一行字,意思是“向完美主义说不”。后来在各种材料中看到,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就多次强调“企业发展不需要完美主义”,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我看到这句话时心里是深刻赞同的。
就在半年前,我还听华为的员工在为华为的高速发展而自豪,从财报中看到其营收和利润节节攀升,三大业务线(运营商、企业网、消费终端)均取得突破,带动其内部股票持续升值和分红的稳定增长——华为一直被视为成功的典范被称颂。一份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图表数据显示,华为是2016年中国多所顶尖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
毫无心理准备的员工——坚难的去留抉择
然而,就在去年年底,网上陆续出现关于变相强制员工离职的消费。春节时和在华为工作的朋友交流,确认了类拟的情况,而朋友正好是被谈话后要求作出选择的一员。对于一位35岁左右年纪的工程师而言,这绝对是一个尴尬的时间节点。
在华为,由于分工和管理成熟,专业化程度极高,大部分基层员工只负责整个产品研发和服务链条中的其中一环,离开了华为,大部分员工难以在其他企业获得同类工作;而对于长期只专司一职的研发人员来说,大部分人也缺宵乏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与条件。更重要的是35岁的人都有着家庭的负担,也不像25岁年轻人那样能承担机会风险和抗压的能力。听朋友说,他的一位前领导已离开公司一段时间,如今选择的创业项目是开了一家餐馆。这显然不是一项理想的事业,毕竟过去十多年在华为从事的高科技技术积累的经验完全派不上用场。
对于第二个选项,到海外市场去对大部分员工同样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同样是因为这个年纪的人需要承担的家庭责作不比小年轻。之前还听说过,早年有外派出去的员工,拿着驻外的高额补贴,几年后回来一看,发现深圳的房价已涨得物是人非,而留在深圳的员工如果提前三四年买房,其升值的部分已远超公司给的收入和补贴。没办法,谁也料不到近些年中国的发展这么快,尤其是房价的增长如此之快。于是离开了这片土地的人理所当然地缺少了必要的敏感,也就因此付出了这个“机会成本“。
因此,对于大部分员工来说,无论是去留,都是一个坚难的抉择。然而,公司不是家,总有离开的时候。
选择企业就是选择发展的平台
十多年前,腾讯仍然是一家小公司,在运营一个用户数并不算高的即时通讯软件。我的一些朋友曾拿到过offer但没有进去,另一些朋友去了,甚至还有一些朋友是在几年后才加盟进去。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腾讯成长成为全国互联网行业中的巨无霸。
那些早年加盟腾讯的员工们不少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而这其中大部分人都是享受了企业发展的红利——只有企业发展了,员工才能获利。而当年没有选择加入腾讯的人原本与进腾讯的人水平相当,区别在于大家的发展平台不同,于是十余年后,平台的发展速度决定了平台中每个个体的发展成就。
在这个大时代中,选择一家企业/单位就是给这个机构未来若干年的发展前景投下一票,而当你成为企业的一员之后,企业的利益就是你的利益。明白了这一点,对自己事业发展的方向选择就会投入更多的前瞻和判断。
企业的选择
文章开头提到的两件事冲突的双方是员工和企业,上面站在员工的角度进行分析,以下转而从企业的视角来看问题。
在商业经济环境中,企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股东服务,同时为社会创造价值。要实现企业的目的,需要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取得优势,时刻保持企业机体的活力。放大来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企业竞争中依然适用,只有最优秀的物种(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存活下来,并繁衍壮大。而企业为了确保自己在竞争中不至于落败,除了需要时刻保持然机感,更需要的是不断地自我更新,新陈代谢同样是企业自我净化和进化的必要手段,因此华为一直保持着末位淘汰机制。
任正非的声音——跟我一起英勇奋斗吧
就在清退风波越演越烈之时,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华为的心声社区上发声,他强调“30多岁年青力壮,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数钱,可能吗?我鼓励你们奋斗,我自己同样也会践行!如果我自己都贪生怕死,凭什么让你们去英勇奋斗!”任正非的声音表明了华为的官方态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清退年过34岁员工”,而是鼓励员工到前线去英勇奋斗,而这正是华为作为一家身处充分竞争行业的高科技企业的必然选择。事实上,艰苦奋斗一直就是华为的核心精神之一,2014年出版的《以奋斗者为本》一书就全面地讲述了华为管理层对企业管理具体问题和案例的讨论、争辩和反思。
有没有更好的选择?需要破解的两大迷思
就在前几天,我听到另外的朋友说因为去年业务不佳,公司尽管开了规模宏大的年会,但所有员工都没有了年终奖。是的,在实体经济不振的大环境下,能做到持续高速发展并且稳定盈利的企业又有多少呢?
在企业和员工关系上,一直有两大迷思。一是员工希望“钱多事少责任轻”,二是企业希望“不让马吃草,又要马儿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合理的价值取向。作为员工,需要考虑的是自己的付出是否给公司带来了相应的价值;作为企业,则需要考虑用合理的回报吸引人才并用优秀的机制激活人才的活力。
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都需要明白“付出与收入成正比“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否则无论偏向天平的哪一端,都会让双方陷入困境。而为了避免陷入尴尬的困境,都需要做好“未雨绸缪”的长远计算,而不是等到问题爆发时以发牢骚的方式简单地把责作推给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