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成长不是在鲜花蜜露下,而是在风餐露宿中。
周末在B站重温了《荒岛余生》,汤姆汉克斯主演,讲述的是一个现代鲁滨逊的故事。
在一次空难中幸存的查克,被困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在这里与大自然依存,与险境搏斗,与孤独作伴,与饥饿抗争,得到了以前从来没有领悟到的感受。当他回到现代社会时,人生有了新的开始。
为什么在孤岛上的求生中,查克才能感受这些东西?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我认为是“环境困境”,他在城市中,衣食住行都不愁,自然对很多东西是感知不到的。
如果说幸存下来的不只查克一个人,而是一群人,那后来的故事应该又不一样了。查克之所以成为了鲁滨逊,是因为他孤身一人,只能靠自己去开拓。
由此,鲁滨逊启发了我对于团队运营的一些反思。
我们总是在强调团队,但是否考虑到团队化(每个人有固定的角色)也会制约个人的成长,如果个体停滞不前,这样的团队还有持续的意义吗?每个人都被设置在了一个既定环境中,就像城市里的查克,无法领悟到更深的东西。
要让一个团队有持续的生命力,就要让队员有动态发展。这个动态发展并不是“给予面包和水”,首先要突破“环境困境”(固化的角色、心理等),才有从“查克变成鲁滨逊”的可能。我把这个困境之外的空间比作“荒岛”,自己生成工具,自己制造条件,这是真实的内在驱动,由此带来的成长一定是真实的。
我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并没有查到和鲁滨逊有关的理论,不过在经济学中发现有“鲁滨逊经济”。
鲁滨逊的第一个问题是怎么才能得到鱼,有两种方式来抓鱼。
徒手抓鱼,我们把这种方式叫做简单劳动。
先去折些树枝编织渔网。把编织好的渔网看作是鲁宾逊为了抓鱼而积累的资本,鲁滨逊可以通过先积累资本的方式,然后再辅以劳动来抓鱼。我们把鲁滨逊抓到的鱼叫做经济产出,鲁滨逊抓鱼的行为是个典型的经济活动。
影响鲁滨逊经济产出的有三个因素:
时间、资本、技术
时间:一天只有24小时。
资本:鲁滨逊编织的渔网越多,质量越好,他在既定的劳动时间和捕鱼技术的约束下就会捕到更多的鱼。资本的数量和质量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这种资本变化导致产出的变化正是经济学关于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的思想灵感。
技术:如果鲁滨逊是个捕鱼天才,那他在既定的时间、资本条件下,他的经济产出就会更多。如果他对捕鱼很没有天分,那么他捕鱼的数量就会很少。但是,这种技术因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鲁滨逊开始的时候在捕鱼上并不精通,但是随着他捕鱼的实践增加,他的经验和技术都将增加,他的经济产出也会增加。
如果把鲁滨逊享受的经济繁荣类比到一个团队中,时间恒定的条件下,资本就是人的数量和质量,技术就是运营方式。
单一的数量增加是典型的线性增加,而且关系到人力成本,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无法持续膨胀。但是质量增加是指数性的增加。对于一个已经形成的团队来说,质量增加恰恰是与运营方式相关的。
今天,我们很流行说线性思维和指数式思维。其实在组建团队时常用的是线性思维,基于目标再去找具备不同能力的人,但在运营团队时,线性思维会带来非常糟糕的后果。
案例:
多年前有一家做网购的平台,因为业务需要,为7个业务经理配了5个助理,这些助理过来做什么呢?打cold call!做execel!偶尔出去做个市调。招的都是应届生,给的薪水不算低。美其名曰,急速扩张下导致的人力需求。但在短短三个月后,又开始对各部门裁员,首当其冲的就是助理。
你说一群刚毕业来做助理的,每天打电话做表格,能给部门带来什么变化?业务经理有了助理后,业绩就飞起了?最后,什么都没有改变。业务经理不愿意从自身改变是一回事,管理者顺应着线性思维,也没有给予他们改变的可能。
这公司在2014年彻底倒闭了,就活了3年吧。
那么,指数式思维是怎么做的?
你手上有7个业务经理,他们每个人都和你说需要助理,作为管理者首先判断业务量有没有到7个人都搞不定的程度,如果没有,那其中必然有人的能力不行。
为什么能力不行还敢要助理?因为他们的“环境困境”是“公司现在需要我”。打破这个困境很简单,做一个考核,活下来的就是“鲁滨逊”。然后,你再去配助理,这样助理进来也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在你给予的“荒岛”中成为下一个“鲁滨逊”。
可以这样理解:
1、鲁滨逊就是指数型人才,而团队中大部分人的初始状态是查克,是在线性思维下产生的人力需求。
2、指数型人才的产出比线性人才的产出多,鲁滨逊越多,团队的价值就越大。
3、让查克变成鲁滨逊需要一座“荒岛”,这座岛就是指数式思维下的管理体现。
在团队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群人的鲁滨逊”;
在人生中,我们每个人都面临“荒岛”,要成为“自己的鲁滨逊”。
本文部分图片原作版权归人力窝所有,请勿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