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虽然属于高雅的艺术,但也同样适合我们这些外行欣赏。最近一段时间,常常在闲暇时听一听音乐。民族音乐我一直很喜欢,什么《茉莉花》《喜洋洋》《将军令》《梅花三弄》《二泉映月》等,我也不知道听过多少遍。音乐,不仅仅是时间的艺术,其间的节奏感、韵律感乃至和声等,需要鲜明,需要独特,需要感人;而且,音乐也是空间的艺术,喜洋洋的场面,茉莉花的色彩,金戈铁马的威武,梅花傲雪的高洁,月亮的美好与阿炳的孤独感,都能够在那音乐中得到体现。
记得有一次,上个世纪的80年代,我们在北京的一家音乐厅,听了一次西洋音乐。那时候,许多人迷恋西方,也很难得听一次西洋音乐,所以,当晚的听众特多。那是由于一个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主办方招待各国来宾的音乐会。来自欧洲、俄罗斯的音乐,非常令人着迷,那几首奏鸣曲和小夜曲,的确十分美妙,令人感动。当晚,我和一位学音乐的朋友一起听完后,他说了一句很有启发的话:“音乐是需要静心听的。再好的演奏,自己不能听出来感觉来,就没有真正的音乐欣赏。”由此,我逐渐知道,为什么我们需要反复听那些名曲,听听,想想,品味自己的体会和感觉。
多年前,我第一次去欧洲,在巴黎,我们也曾经听了一次音乐会,那也是招待一个国际展览会的音乐会。但是,那音乐厅不仅演奏了西洋音乐,而且还有非洲音乐、亚洲音乐,当然,中国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及《茉莉花》,当然给了来自中国的听众极大的满足。看的出来,我们身边的外国听众,听着来自异域的音乐,同样也是如痴如醉,非常享受。用同行的业内人士的话来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关键是能够听出感觉来。”多听一听音乐,我慢慢也有了点感觉。经过这位朋友的指点,在《命运交响曲》演奏过程中,我也的确听出了命运敲门的意味,听出了生命的回转与生活的波澜。后来,又与朋友一起参加过几次在合肥的音乐会,有新春音乐会,也有中秋音乐会,每一次都多少有点感觉,似乎,那音乐中不仅仅有情感的流露,而且还有形象,有清晰的画面。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音乐意境吧!
当然,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最能够让我感动的,似乎还是民乐的演奏。你看,就是那几把胡琴,几根短笛,竟然能够把春天的生机盎然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月夜的风轻云淡呈现给在场的听众。有一天,我们去安徽师范大学约稿,正逢他们的校庆,音乐学院举办一场民乐演唱会。同学们的演奏和演唱虽然还显得有些稚嫩,但是,他们的深情,他们的投入,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听众。一起听音乐的有位老教授,也是我们的作者,他告诉我,每年学校校庆的音乐会他都会参加,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让他忘记了年龄,忘记了病痛,进入如诗如画的境地,美妙无比,似饮美酒,如沐甘霖。
自从退休以后,社会活动少许多了,人也更加自由散漫,听音乐的时间更多了。除了偶尔去音乐厅之外,更多的则是在家里,听听电视中的音乐节目,或者听听电脑乃至手机里的音乐,竟然常常弄得如痴如醉,忘却饮食和休息。从音乐中听出来的感觉,似乎也越来越浓郁了。
也许,我此生不再可能有机会去学习演奏音乐,但是,从周遭环境中听出音乐的美妙,也能给生活带来令人欣慰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