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中淡淡的文字,悠悠的叙述将我领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在娓娓动人的真挚叙述中抒发了对童年的缅怀和对人间温暖的呼唤,不但写得亲切动人,而且每个故事都能令我思绪起伏,多种交集的感觉同时在心头涌现。 故事中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书中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主人公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充满疑问的,她从不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锁,总是任由人们进进出出。所以她和被人们认为是疯子的秀贞结下了友情,三天两头的往惠安馆里钻;她和“小偷”写下承诺,甚而认真地听着“小偷”的故事;她爱着自己的奶妈,望着她离去,英子伤心难过。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我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虽然很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惠安馆”、“骆驼队”、“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每一章节都饱含着朴素的气息,感人肺腑。但似乎这些故事的主角最终都离开了英子,他们的离去,让英子坚强了、也长大了。
每次读城南旧事,开始都会为里面不经意流露的童真而忍俊不禁。单纯的英子会和“疯子”秀贞交朋友,和“小偷”约定一起去看海,甚至还在兰姨娘和爸爸之间“使坏”。英子用儿童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时不时的童言无忌都让现在的我觉得很有趣,也非常怀念小时候。
可每每结尾,都是注定的离别的结局。秀贞和小桂子死于火车铁轨之下,分不清好坏的“小偷”被抓,宋妈一对儿女一死一失踪,宋妈自己也离开林家,到最后英子爸爸也因肺病离世。大人世界里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就这样娓娓道来。
合上书,却不似刚翻看时的轻快。有的是那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北京城南的所见所闻。 小女主角英子邻居家有个叫秀贞的女人,大家都说她是个疯子。英子出于好奇心和异于常人的勇气,结识了这个让所有孩子都避之不及的疯子。 英子得知,秀贞并不是人们传言的那样可怕,她曾与一个叫思康的学生暗中相爱,并怀孕生下了女儿小桂子。人言可畏,小桂子一出生便被家人送到城墙根下,不知去向。母亲秀贞思念成疾,并对善良的英子吐露心声。
英子无意中发现了自己的玩伴便是秀贞的女儿小桂子,夜里冒着大雨领着小桂子去秀贞那里母女相认。 是夜,母女二人毅然出走寻找小桂子的父亲,却丧命于那载着母女希望的列车轮下。 这个故事以悲剧收场。 英子搬家了,于是有了第二个故事。 他在隔壁的荒院中发现了一个小偷,小偷为了供弟弟上学选择偷东西。小偷有自己的价值观的,他不想做小偷,但是为了弟弟,他没有办法,他在纠结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 英子的回答是:“你分的清海跟天的界线吗?……” 这个故事的最后,小偷被抓,以悲剧收场。
英子家里有个仆人,在她身上发生第三个故事。仆人叫宋妈,她丈夫定期从乡下过来向她要钱,宋妈很多年没见自己的儿子栓子,想让丈夫把他带来看看。结果丈夫说出了真相,她儿子死了,他女儿也被送人了! 这故事以悲剧收场。 贯穿全片的另一个故事是英子的父亲的故事。他是一个文化人,他给英子很多教导,在政治危机的时刻,他还带一些学生来家里,他说他不怕。后来他生病了,再后来,英子还没长大,他就去世了。 这也是个悲剧收场的故事。 四个悲剧的故事汇聚在一起,导演并没有用它去控诉什么。第一个故事中,“团聚”是完美的结局,虽然秀珍和小桂子都死了,但至少他们在死之前团聚了,在这个故事中,她们共同遇难,她们的团聚是与英子的离别。 第二个故事中,小偷的价值观是不接受英子“分不清好人坏人”的看法的,小偷被抓,反而是一种价值观的确立和巩固,小偷的结局是终于与自己的内心相遇,却与英子离别了。
第三个故事是个纯悲剧,宋妈在听说两个孩子都没了的时候决定再也不回去了,她和她一直牵挂的故乡做了离别,英子和她抱在了一起。 通篇的故事结局是父亲的去世,死亡与新生是电影永恒的主题,《城南旧事》中父亲的离去恰恰是英子的新生,她回过头去看城南的那些旧事历历在目,有人生、有人死、有人幸福、有人苦痛,那些伤感的回忆都留在过去了…… 所以英子不断地回头看。
我们都抵不过岁月的长河,一去不回的童年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温柔的一角,长大吧,“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