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出版社的2本装帧很好的茨威格的书:《昨日的世界》、《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本来充满期待,翻了翻却读不进去,尽管挑着读了几页还挺有意思,语气诚恳朴实。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薄薄的一本,对话颇多,也读不进去。只有写菲茨杰拉德那篇还稍有兴趣。还是读毛姆和马尔克斯吧。
自从1月份读了《作家笔记》之后,这一年一直在读毛姆的书,尽管有朋友说,毛姆的书读几本就可以了,尽管他的有些作品也并不尽如人意,像他自己自嘲的那样,是“优秀的二流作家”。但因为毛姆写作的一部分宗旨是娱乐读者,读来也确实有愉悦之感。
此书像《西班牙主题变奏》、《中国屏风上》,属于游记一类。比起其小说,相对更喜欢这类作品。在这本书中,毛姆骑着小马,坐着船,极少情况下开着福特车,各地漫游: 西贡、金边、河内、暹罗、吴哥、仰光、曼谷、海防、顺化,喜欢看殖民地白人在属地生活,思念着欧洲,却又对生活了很久的亚洲或中国有了很深的感情。毛姆多么热爱自然,有着一颗敏感的心灵,反复描写着拂晓和日暮时分。佛陀、寺庙、尖塔、塑像、小巧可爱的东方女人,很有趣味。毛姆还提到重庆、成都甚至稻城亚丁,很亲切。中间比较突兀的是那篇九月公主和小鸟的童话,没想到毛姆竟还写了这样一篇童话,关于爱是放手还是占有的寓言,虽然这个主题也不算新鲜。之前看毛姆传了解一些情况,是不是毛姆对自己和被“豢养”男朋友杰拉德 韩克斯顿关系的一种思考呢。
非常喜欢这本书,看得很过瘾,另专门写了书评在另一篇文章。
个人阅读比较偏好外国文学,尤其是法国和俄罗斯小说。散发着辽阔大地厚重悲悯意味的俄罗斯小说,风情明媚的法国小说,某某公爵夫人,某某子爵,剧院,布格涅森林,香舍丽榭林荫大街,甚至拉斯蒂涅在《高老头》的结尾冲着说了那句气概非凡的“现在,咱们两来拼一拼吧!”的塞纳河畔的拉雪滋神甫公墓,都让人沉迷期间。
有句话大意是说,那些经典作品,由于名字耳熟能详,你总以为对其内容很熟悉,好像自己已经读过了一样。又比如有人说《百年孤独》那句:“若非亲眼得见,只不过是远古的西施貂蝉,听别人讲,终究是望梅止渴。”而《包法利夫人》正是这样的经典小说,所谓的经典,我的理解就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不过时,里面的内容今天看来仍极其真实逼真,像身边发生的一样。
大家都说福楼拜是文体大师,而他写作的勤奋也对今天的我们有借鉴作用:
“每当他想写一部小说时,他总是先阅读可能找到的所有相关材料,并做大量札记。在开始写作前,他要大略地概括出小说的主要内容,然后拟出提纲,再照着提纲一边推敲一边写,写完一部分后就加以修改、删减,甚至重写,直到取得他预想的效果为止。”
所以尽管是根据朋友说的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照搬的情节,他还是写了4年又7个月,看来是完美主义者啊。
情节嘛,不过是一个外省乡绅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平庸的小医生,因着浪漫主义思想和对虚幻爱情、奢华上流生活的向往,先后和两个年轻人的感情纠葛以及最后爱情的幻灭,因债台高筑无力偿还而服毒自杀。看着爱玛一步步无可挽回地走入生活的深渊,无力招架,急速灭亡,一方面气愤于她的愚蠢,不思悔改,一方面想我们自己难道有时候不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人啊,还是要努力睁大双眼认清生活的残酷真相,耽于幻想只会害人害己。而有人玩笑说爱玛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
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简洁凝练的语言,利索干脆,一点不拖泥带水,寥寥数语就交代了诸多事情。另一个是优美畅达精确的环境描写,花园,河边,永镇和鲁昂,读来都给人美的享受,让人惊叹,也传达了福楼拜对形式完美的追求:“形式从来未与生活分离:形式是生活最好的维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