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迷乎的时候,似乎总想做些特殊的事情,清清脑子,找找方向。于是又来了五明佛学院。虽然目前,我也还不认为,看到某位法师示现神通,或者摸顶,就能得到某种幸运,或者思维方式就能有所改变,毕竟那些是日积月累形成的神经连结,切除部分脑组织都未必改变得了。
那跑这么远为什么呢?对我来说,可能是把眼前的问题暂时放下,在更大的粒度上梳理一下,也希望从行间的见闻中获得一些灵感。
回来路上才发现,此行竟然没看到一尊佛像,与顶礼膜拜相比,更像是和自己对待。去的路上列了个问题列表,回来之后,基本都填上了本阶段的最佳答案。问题大概分为三类:一类与“自我”有关,一类与“目标”有关,一类和“习惯”有关。反思:其实都是思维方式上的问题。
目标
一般情况下,总会有一个或者几个有可能达成的长期目标,美其名曰“理想”,可能是变强壮变漂亮,可能是几年内成为某个领域的大牛,可能是把孩子培养得优秀……这样也没错,总比吃饱了混日子强。但究竟什么目标才值得长期努力,把韶华光阴投注其中,而不是镜花水月?有天终于美丽了,可是老了;终于成为大牛,但行业不行了,技术过时了;孩子优秀了,却长大远去了……
总觉得“殊胜”这种形容怪怪的,因为事无绝对。但坛城对我而言,的确意义非凡,每次转完后都有很多启示。可能是长途过程中,暂时放下了日常的琐碎问题;可能是高海拔,过程中并不舒适,却又刚好的强度;更多的是转坛城过程中的反省和思考。
在起初转的几圈里一般都很兴奋,风吹风铃,悦耳动听,和大家一起转,很享受这个过程;转了几十圈之后,新鲜感逐渐退去,有点麻木了;然后,是疲劳和厌倦;再往后,想一些偷懒方法,比如转几圈歇一次,转上层比转下层路途短;继续坚持;开始反思目标本身,为什么要转,这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过程是不是似曾相识?
坛城有三层,最下层有一圈转经桶,中间层以佛像为主(佛像在小房间里,不常开门),第三层,一般不开,主要是尸佗林,供大家观想死亡。至于各层究竟象征着什么,见仁见智吧。我理解最底层代表轮回,从生到死的轮回,每一次为理想努力的轮回,生住灭的轮回,第二层是修行与解脱,第三层是人生的终点,不是巅峰和高潮,而是无法回避的死亡。
轮回:每一圈从始至终,设定目标->努力->结束,再到下个循环的开始,大圈套小圈,生命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消耗——这是上一次来的心得:发现那些曾经以为重要的目标,其实不具实意。但是什么才重要,才值得?那次之后,看了很多书,但也没找到答案。感觉“破”了,却没“立”。这次又来寻找答案,似乎找到了阶段性的答案。
从胜义谛的角度看,一切都是空,似乎都不是特别重要。但回到现实中,通过比较,可以区分价值差异,虽没最优解,但也有优劣之分,类似于经济学中的“边际”概念。虽然还是没找到绝对有意义的事,但在可选范围内,各个层面上,还是可以做出选择。理论上,选择似乎很多,而现实中,选择并不太多,从中选择最优也不困难。只看眼前,似乎有点短视,不过如果能定期在各个层面上都清醒地选择和检视,也是种合理的逻辑。
把整个逻辑按时间或者包含关系切分成树型层次(实际上是复杂的结构,但人往往只能驾驭简单结构),在各个层面上建立检查点和目标调整。周围情况也在不断变化,变换目标,变换努力方向,都很正常。
定下目标,在一段时间内安住其中,踏实下来很重要,至少心里舒服一点,少些矛盾:不用一边努力,一边又纠结这努力有用吗?虽然说居安思危吧,但是没有安全感真的很影响生活质量。
总结来说:是在各个层面做计划,设个时间点,定期反思,日常又安住其中。即好过每天纠结,又好过一条道走到黑,或者每天见招拆招地混日子。
自我
似乎很少人能脱离“自我”感,或者是好吃好穿的喂养“自我”,或者是追求“崇高道德,无比强大,完美无瑕”,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每条线都绷得很紧,又无法解脱。然后就选择了唯一的途径:放弃,逃走。
追求完美,不能出错,爱面子,就难免小心翼翼,把小问题放大,内心敏感,也产生更多敌意。对自己不宽容,推已及人,也很难对别人宽容。对这种“完美”的追求,让自己很有压力,也影响了周围的人。
其实是个思维方式上的误区:非此即彼,修“中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的方法并不困难:一方面,不把得失毁誉看得太重,人生不过是一场戏,目前只是扮演这个角色;另一方面,对失误也可以同时有“改正”和“接受”两种态度。不怕错,只要多做一点对的,就可以了。也是个比较问题,不绝对。
严谨和自由的态度也可以选择和定期切换,只需要注意一下节奏,多沟通,很多事情能做得更好。
习惯
结巴不会因为知道自己结巴,就不结巴了。理论明白是一回事,改变习惯是另外一回事。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除了闻思外,还得修——修加行,改变心相续的重要了。
思维方式其实是很难改变的,因为并存的模式不只一套,不同的环境激发出的模式,比如佛学院环境比较单纯,加上周围人的气场,相对容易如理如法的修行,但是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也不免做些违心的事,不同的环境触发不同的模式,有时候看起来,像双重性格似的。我个人觉得如果想在现实中使用,还是得在现在中修行,把生活本身当成一种修行。
饮食或是运动的习惯,执着或是懒散的习惯,三十年形成的,需要多少年才能改掉?21天突击出的习惯,多长时间会消失?能做的可能只有设置合理的计划,时间周期和检查点。
看看别人的生活,想想自己的生活。这么说,似乎有点奇怪,其实不过就是想到记下来,备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