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是指对权威性的思想、行为准则的否定。“逆反心理”指的是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表示这样的一种心理结果:支持采取一种行动,结果却说服对方采取相反的行动。由这种心理衍生出来的行为被称为“逆反行为”。
1.逆反心理的三大要素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这三大要素构成。
(1)认知。在对态度的作用中,认知主要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人在认识某一现象或问题时,在心理上都具有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些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构成的认知,支配人们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将要采取怎样的做法,是拥护、支持,还是反对、逆行。
(2)情感。情感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愉快或烦忧、反感。具体地说,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当理解、掌握了某一信息或观念时,一般会感到满足、充实和愉悦;而对不理解的信息和观点,一般会感到疑惑、焦虑和烦忧。
(3)行为意向。将这些对观念、信息与原有的认知加以比较,如果确认和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当不良情绪不能被有效地克服和剔除时,不良情绪就会逐渐增强,导致人们产生抵制有关教育管理的内容和信息的行为意向。这种倾向如果越来越严重,逆反心理就会逐渐转化为一种逆反行为。
2.逆反心理是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过程
一些父母经常抱怨说:“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是脾气越来越犟,总是不听话,跟你对着干。”
从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种逆反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随着儿童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儿童的心理会逐渐发生变化,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尤其是当儿童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父母还是用自己的想法去要求他们时,结果必然会引起他们种种的反抗行为。
从另一角度看,儿童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反而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因此,经历反抗期是儿童正常发育的必然阶段,逆反心理也是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表现。
3.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
很多父母认为,儿童的逆反心理对其身心健康有着消极的影响,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然会妨碍儿童身心发展,但也有很多积极的作用。
逆反心理包含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眼界开阔、能进取的人才。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有逆反心理儿童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就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一些不良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烦闷、压抑、不满意的时候,敢于发泄,能使不愉快的心情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他们不会有畏缩、压抑的心理,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这样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父母常出现的两种不良心态: 一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孩子拥有绝对权威,孩子的一切行动都必须听指令;二是把孩子作为自己理想的实现者,希望孩子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这两种不良心态要坚决杜绝绝,否则,孩子的逆反心心理会更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