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而又陌生的村级小学
有位记者曾说过:我来自农村,我的父亲和我的乡亲都是我的亲人,我要到基层去,记录他们的生活。怀着对父老乡亲的思想;对儿时农村生活的回味和追忆;对农村的这份眷恋,按照自治区政府新一届帮扶支教工作的部署,我很幸运的被自治区水利厅从学校抽调前往海原县七营镇南堡村承担厅定点帮扶支教工作。接到命令后,我克服自身诸多困难,坚决执行组织的安排,义无返顾地奔赴海原县七营镇南堡村开展帮扶支教工作。
在秋高气爽的金秋八月;在这个收获果实的季节,我坐着大巴赶赴水利厅定点帮扶支教村。在大巴车上,我的脑海里不时浮现出儿时跟伙伴秋收后在麦场上的麦垛间捉迷藏、弹珠子的欢快玩耍场面;浮现着父辈们在田间劳作、农闲时凑在一起说笑、下方的那份惬意的农村生活;也浮现着吃不饱、穿不暖为生计四处奔波的辛劳。同时,我也憧憬着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以两位的数字在增长,农村盖上了琉璃砖瓦房,开上了小轿车,吃的好了,穿的暖了、漂亮时尚了,生活水平档次提高了,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学校也该更漂亮、更雄伟了吧?一下车,我就奔向南堡小学,展现在我眼前的这座村级小学,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在校园里;在小朋友期盼、害羞、胆怯的眼神里;在孩子们刻苦学习的氛围中,我找到了儿时那份回忆,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份无知少年对未来的幻想和追求。
校园里一排排的红砖瓦房,红砖铺的校园小道,小道旁的小白杨、松树;下午课外活动时,孩子们相互追逐、滚铁环、打沙包、跳绳、还有一群女孩子们踢用鸡毛自制的毽子,这一道道一幢幢,是那么的熟悉。在追逐中我见到了儿时自己的身影,在滚铁环的男孩中我看见了父亲为我精心打制的那个铁环;在女生踢毽子的场所中出现了那个顽皮、捣蛋的“小坏孩—我”的身影。校园的一切跟二十年前,我们村的小学没有两样,建筑、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和调皮、老师的朴实与敬业是那么的熟悉。
陌生!看着孩子们在校园的空地里,拿着用旧电池的碳棒芯写字的场景;看着教室里还在使用的破旧课桌椅;看着全校唯一一台从学区借用来的老电脑,我深深的陷入了沉思和焦虑。
雨雪天,孩子们依然在满是泥泞的操场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出早操、做课间操;中午家距学校较远的学生仍旧吃着馒头就着凉水(这种情况从实施营养午餐后得以解决,是一件为民工程值得欣慰);教学还以语文、数学为主的应试教学模式;更不可思议的是初中未毕业的学生聘用到学校又在当教师。在这里你看不到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教学设施,与城里学校的塑胶跑道、电脑、投影仪、排球场、羽毛球室等等先进教育教学设施相比是那么的陌生。
我在想:要巩固提高宁南山区“两基”成果,推进宁南山区教育强县和教育均衡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科学引导、突出重点、以城带乡,以川济山、统筹规划、科学安排;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