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慢慢的直播间,曾仕明老师将生活中遇到的很多烦心事背后的原理接地气地讲的如此透彻,今天将老师的智慧做个总结,分享给大家:
1. “原生家庭”这个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但是心理学上引导大家遇到问题回归原生家庭,回到生命最初的地方,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把锅甩给父母。
“我们之所以过的不好,都是因为没有一双疼爱自己、为自己创造良好生活条件的父母。”不是这样的。
回归原生家庭的问题,只是协助我们回过头去看看在我们还比较弱小的时候,我们有哪些愿望、需求没被满足?是哪些部分被我们搁浅在了小时候?
“那些需求被卡在那里使劲呐喊,可是你却头也不回地走了,它便会在生活中以各种姿态来呼唤你,直到你看到它们为止。”
当我们已成人,我们拥有了很多小时候不曾拥有的资源,我们有能力去满足小时候那个未被满足的自己而不必继续伸手问别人要。
这大概就是“做自己内在父母”的真实含义吧。
我们较劲儿,往往都是停留在过去的那个内在小孩与父母之间的较劲儿。但有一点需明白,没有哪对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如果他们不爱,他们有上百种方法不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只是他们的资源有限,他们也没办法给我们他们没有的东西。
成人后的我们,如果还想要什么,就用自己现有的资源去创造。
2. 不论是亲子关系,还是亲密关系,力量弱的那一方,很容易让自己去到“拯救者”的位置上。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当一个拯救者,会有更多的清白感和权力,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能够拯救别人,会让自己觉得好过。
但世间万物都是讲求平衡的,有一方体验到清白感,对方就必然会经历愧疚感,会感受到挫败。
这也是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怨妇”存在的原因。她们一方面不断的为家庭付出,同时又渴望对方看到和理解自己的付出,一旦对方没有给出想要的回应,她们就会觉得我都做了这么多了,你怎么还这样,于是无力挫败感席卷而来,进而开始指责抱怨。
孩子对父母也是一样。孩子会把父母当成理想的存在,会觉得父母开心快乐是自己的责任。为了能做到让父母开心快乐,他们会不停地跳出来,认为如果自己可以更听话一些,可以更聪明一些,父母就不会吵架,会快乐。“都是我的错”的心理,大抵也是这么来的。
那该怎么办呢?
用呼吸的方法,让注意力回归到丹田的位置(这个需要专门训练),保持中正立场,清晰各自的课题,是谁该承担的责任,归还给谁,自己只承担属于自己的那部分。
如果对方表达了自己对他不关心不帮忙的失望,又该怎么处理自己的愧疚感呢?
拥抱它。
同理对方,理解对方所承受的苦难,但是要清晰我没办法背负你的人生过活,我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
带着智慧的爱看到对方身上的功课,带着爱意祝福他。
爱他好的一面,也爱他不好的一面,一句话概括,就是接纳他原本的样子。
3. “做60分的父母即可,余下的40分,还给孩子吧。”
如果父母什么都为孩子做了,那孩子自己的生命力量要去往何方?他们还活个什么劲。所以为人父母,不必苛求自己样样都做到极致,给到孩子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大胆地去探索这个世界。
有一个真相,就是无论是谁,都会带着伤痛。无论你如何对待孩子,孩子都有可能受伤。
因为在孩子的早期,他们会将父母看成是完美的神无所不能,他们提什么样的要求都会被满足。
事实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认知的局限,身为父母也幸免不了。所以,请允许自己只有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