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1000
到底什么是性格陷阱?
简单来说,性格陷阱就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长期的、自我伤害的人格模式。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受到不好的对待,比如说,受到了过多的批评或者父母的冷漠对待,等等。
由于童年时期心智不成熟,所以孩子往往无法拒绝成人带来的伤害,通常情况下,他们不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不满,因此会经常性的遭遇心理伤害,久而久之会造成成年之后的心理问题,这就是本书所说的性格陷阱。
为了更好的理解什么是性格陷阱,一个真实的例子,向你说明书中提到的两种典型的性格陷阱:即依赖陷阱和脆弱陷阱。
首先,依赖陷阱。
一个小妹妹,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几乎包办了她生活中的一切事项,小到一顿饭吃什么,大到考学和择业,都是由她的父母决定,她长期处于被父母过度保护的状态。
长大后,她做事失去了独立性,任何问题都想依赖别人拿主意。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她都不会主动解决,只想找到一个人帮她解决,她也不想承担责任,久而久之,她对别人的依赖越发严重,已经无法独自生活了。
此时,她已经陷入了依赖陷阱中,即只能依附别人才能生存下去。由于她已经习惯了依赖别人生存,长期无法独立生活,在她的生活中,就是说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她不敢去迎接生活中的任何挑战,每天担惊受怕,很难有安全感,实际上,她陷入了脆弱陷阱。
这两种陷阱严重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她完全失去了生活的自主权,成为了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也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或许你在自省时,或者在别人的反馈中,也会察觉到,自己性格中有一些让自己和对方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可能还曾试图做出改变。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你会发觉自己和我的这个妹妹一样,要不就是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要不就是想去改变自己,但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或者是经过尝试后,发现收效甚微。
为什么性格陷阱这么难以改变呢?主要原因在于强迫性重复。你可能好奇什么是强迫性重复呢?
简单说来,就是成年后,我们仍在延续童年时期的情感和行为模式,将童年时期的痛苦不断重复,不断体验。
比如说,在父母离婚之后,孩子可能形成这样的信念:即父母不再爱我了。孩子在经历父母离婚的痛苦事件之后,会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延续自己“不被爱”的认知,通过这样的强迫性重复,形成了看不起自己,低自尊的性格特征。
再比如,如果小时候经常遭受批评,那被批评的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很无能,从而缺乏面对世界的勇气,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不自觉地通过强迫性重复强化这一认知,就算他成年了,但仍会认为,自己是无能的。这样缺乏自信的人很难获得爱情和事业上的成功。
简单说来,由于每个人的行为模式从童年时起就开始建立,并在人际交往中反复得到强化,所以在成年后,各种行为模式早已固定成型。
我们做事的基础都源于童年时期形成的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所以,无论这种认知正确与否,我们仍会按照童年时期形成的信念来生活。维持现状,维持熟悉的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让我们更自在,更有安全感,这就是性格陷阱特别难以改变的原因。
童年时期造成的性格陷阱深刻地影响着人的成年生活,使人们陷入抑郁、焦虑、不安等等负面情绪,接下来本书将带领我们找到这些负面情绪的童年根源,并且总结出11中性格陷阱,还提供了治愈这些性格陷阱的方法,只要能坚持练习,我们将很快摆脱性格陷阱,迅速从各种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以上,想想都有点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