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避免同时沟通几件事情。
同时需要沟通多件事情相信很多人碰到过。
有点类似计算机的单核多线程处理模型,真正处理线程的只有一个CPU,CPU不断的切换时间片去处理不同的线程。
人脑其实不能完全跟计算机对比的。
人是有情绪的,人脑处理信息是不准确的,没有真正像内存那样的缓存技术。
人在同一时间只可能处理一件事件,反复的来回处理几件事情,是一件特别消耗精力的事情,还容易影响情绪,往往会导致一件都没有处理好。
二、写文档
分两种情况,一是我主动找人沟通,二是别人找我沟通。
我的一般做法是写文档。
在需要沟通某几件事情之前,我会分开写好文档,无非就是按照文档里面的思路来说明。沟通的事情是文字确定的,沟通的逻辑也是清晰的。
沟通中也会把结果实时的写到文档里面,这样确定沟通的进程或者结果。
对于别人找我沟通,我也会在沟通前建议对方写文档。不管事情大小都写文档。如果对方不写文档,我会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来评估我是否需要写文档。
一是,他不清楚我现在的状态,我可能比较忙,可能刚刚从其他事情立马抽离出来,状态还没有及时切换过来,就算他当时在电话里面跟我说了,其实我可能没有听进去,或者很快就忘了。
二是,语音沟通事情,其实最后都没法落实。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对方会反问“这个需求是我提的吗?”,自己提过的需求自己都搞忘了。
大量的经验 和 科学实验告诉我们人的记忆其实是极其不靠谱的,尤其是说过的话。
三、写文档的技巧
文档其实也有很多技巧。大量的实践中发现,没有标题,没有颜色标注,表格没有表头,全篇都是一样的字体大小,这类型的文档都没人愿意看的。
所以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你写的每个字我都看得懂,但是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
那么我会先列主题,主题文字字体大些、加粗。主题确定后再写主题下的内容,最好是列出1234。
如果是一些文字更改或者需要对方特别注意的地方,我会有不同的颜色标注。
同样做表格也是一样的,先确定表头,表头就是主题,没有表头,别人根本不知道这一列是表达什么。
最后你会发现,语言沟通只是对文档的强调。
四、沟通质量的好坏
沟通质量的好坏其实有个标准,就是时间。沟通的时间越短说明沟通的质量越高,沟通的时间越长说明质量越低。
说的越多说明思考的越少,思考的越多,同时把问题都文档化,然后需要说的就少了。
很多人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最后还被反问到你想表达什么。
沟通者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1、你想表达什么?
目前的问题是什么,你想要的预期结果又是什么。
2、被沟通者的能力边界在哪里?
你需要站在被沟通者的角度考虑,你怎么描述问题他才能听懂。
你跟一个不懂技术的客户说一大堆技术词汇,对方肯定听的是云里雾里。
你跟一个懂技术的开发者,绕一大弯子做了大量的类比不如一个技术词语来的直接。
如果一个开发者跟不懂技术的客户沟通,建议用一些简单的类比来说明问题。
如果一个不懂技术的人跟开发者沟通,建议是直接找到现成的产品或者界面跟对方说明。
一个人沟通水平的高低也就在这里,能够用对方理解的语言来解释问题。
对沟通者的要求是需要有更多的词汇,技术的、非技术的词汇,来拓宽自己的沟通频道。
五、沟通者的心理素质。
能够耐心的听对方说完其实挺难的。
很多人不管是脾气还是性格,都不愿意听对方说完,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揣测对方的意思,最后导致反复沟通。
需要你有很强的心理素质做到耐心听完。
总结一下,高效的沟通其实是反直觉的,耐心听,写好稳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
明智易创科技,立足于武汉的技术外包服务商 ,wx: brightwise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