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在《中西学术之不同》详尽深入言简意赅地分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支撑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两个学派-儒家与道家,皆有着相同的路数,“看重自然,不看重人为,以生命为其根本。”如《四书》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而西方文化则对“物”更为关注,因此在科学技术这条道路上走得更深远更坚实。
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不妨以医学为例。中医、西医孰强孰劣在网络上一直争论不断,在日常生活中,想必每个人都有些切身的体验。我是觉得,中西医不能简单地进行比较和衡量,因为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使用两种完全不同的诊疗方式,它们分别代表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
西医相对于中医似乎更理智,它如数理化一样,严格按照理论和公式去进行,通过各项检查指标来做出诊断,整个诊疗过程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地展现在面前。任何一个在医院看过病的人,都会对一大叠检查单子刻骨铭心吧。在西医的眼里,人就是一台机器,治病的过程也就是修理机器的过程,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需要去关注更多。指标之内就是好,指标之外就是坏,指标之内的感觉不好就只能一词以蔽之,“亚健康”。西医这种严谨的以“事实”为依据的作风正符合科学的基本态度。
中医没有西医生硬,中医是柔软的,是感性的,甚至是神秘的,一切全凭感觉。你见过任督二脉吗?你见过肺经心经吗?你懂得阴阳吗?你知道为什么当你嘴上起泡的时候,中医可能会告诉你是肝的问题?只因中医是由内而外的,把人体的各部分看做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我总觉得中医好像一个铁匠,通过敲打,增强铁的密度,通过淬火,增强铁的硬度,通过急速冷却,增强铁的韧度,通过添加不同配比的金属,增强铁在不同方向的功用。那块铁是活的,在千锤百炼中,拥有了思想和生命。
梁漱溟说:“西医无论如何解剖,但其做看到的仍近视生命活动剩下的痕迹,而非生命活动本身,无由去推论其变化。。。道家则是从生命正在活动时,就参加体验,故其所得者乃为生命之活体。”
“东西是两条不同的路:
一面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静的、科学的、可分的。
一面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动的、玄学的、正在运行中不可分的”
只是大多数人并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正如他不能真正地明白自己的思想一样,因此中医在人类的生活中是十分被动的,它只能等待别人去发现,而无法积极自荐。
中医不仅仅是医学,更是哲学,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智慧而成熟的,只是这种成熟过早地来临,在中国人的思想还没有经过千锤百炼,还没有达到那么高境界的时候,过早地成熟了。此时,我又想起《天龙八部》里扫地僧讲的那番佛学与武功的道理,如果思想与理论不能相辅相成,不能齐头并进,那应该是有害无利的吧,至少会让人产生怀疑,以致唾弃。
标准化的东西,往往最容易学习,也最容易被接受,无论谁看到一张血常规单子,也能从指标区间,判断出自己的状况。而中医则完全的高深莫测不明所以,全凭着脉搏的跳动诊病,且那些“肝阳上亢”、“气滞血虚”的名词,实在让人摸不到头脑。中医调理,即是一部养生的哲学论,这种极为精神层面的东西,因为每个人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结果,也很难让两个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人产生相同的感悟和沟通,尤其,这是极为自我的内在的思想状态,有时候很难与人分享,也无法去证明。
因此,一开始,西医可能更容易获得认可,而当西医无能为力的时候,中医就会浮现在大众视线中。虽然有无病乱投医的可能,但经过几世纪的研究和总结,无论中医西医,无论中西方文化,皆承认一个观点,那就是,精神慰藉是更高层次的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这一点,中国人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肯定地提出来了。
注:段落中,引号内的粗体字引用自《中西学术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