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表明下,本人很喜欢李清照的词,爱屋及乌,带着崇拜之情来读《李清照》。
本书的作者诸葛忆兵,致力于研究宋词多年,书中对李清照的词作讲解详尽,清晰的阐明了李清照的人生际遇和诗词创作的相关联系。
李清照的诗词现留存于世的大概七八十首,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被称作“千古第一才女”,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一代词宗。
讲李清照,我们就从她的人生历经阶段开始。
一,少女时期,才华横溢的李清照。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文采斐然,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也是出自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
书香门第出生的李清照,她的生长环境完全可以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形容。在浓重的文学氛围影响之下,李清照从小就对文学表现除了极高的天赋,尤其擅长作词,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颇具名气了。
李清照的才华不仅仅表现在写当时让人视为“言情”的小词上,她还以诗言志,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对当时社会的关心,曾经作诗和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一较高下,输赢胜负暂且不论,单是这份自信就让人佩服。不过李清照也并非是不知高下深浅之人, 王灼所说的“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就是对她才华的最好的证明。
另外李格非受苏轼崇尚真性情思想的影响,并不轻视或束缚女性,对李清照的家庭教育也相对宽松,这就让李清照的身心得到自由发展,让她的个性开朗活泼,乐观自信。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就有无数佳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
二,婚后生活,幸福的李清照
说到李清照就不得不提赵明诚,因为李清照的好多词作都和赵明诚相关。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和她有着相似的出身,也出自书香门第的官宦人家,可以说两人是门当户对。
两人的婚后生活应该是很幸福的,有词作证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婚前两人就彼此爱慕,婚后更是夫唱妇随。赵家失势后,他们夫妻回到老家青州闲居。赵明诚痴迷金石,李清照就为赵明诚的《金石录》作序,两人共同收集校勘金石书画。
读书,赋诗,逗趣成了他们的生活日常。
在这一段时间,李清照还创做了与男子一较高下的《词论》,这是一部理论加批判的著作,后来南宋的词作理论都是遵照这部《词论》所做的。
个人认为从两人成婚,一直到赵明诚再次赴任这一段时间是李清照最快乐的日子,可以用神仙眷侣来形容他们的婚后生活。
可是随着赵明诚再次赴任,亲密无间的夫妻生活变成了李清照的独守空房,对于李清照来说,这样的生活并不美妙,她把对赵明诚的思念付诸于笔端,这一时期的词少了小女儿的快乐活泼,却多了一种相思之味,思念之情。
如,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
再有: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们都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是人人羡慕的神仙眷侣,然而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苦楚。
首先我们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是没有子嗣的,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那样的年代,不论是谁的问题,人们都会以为是女方的问题。
所以赵明诚在外赴任的岁月里,他是有妾氏陪伴的,虽然这并不能影响到李清照的地位,但作为妻子,心里恐怕还是不舒服的。不过还好,他们很快就相聚了又恢复到以前相濡以沫的日子。
三,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中的李清照
北宋大片疆土沦陷,然而南逃的众多北宋官员却以长江天险为凭,不思进取。这其中也包括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暂时安逸的生活,让赵明诚又开始专注于金石收藏。
而此刻的李清照却和赵明诚有所不同,她虽是一个女子,却有着男子一样的报国热情,有着豪放派的阔大胸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我想如果她是一个男子。肯定会长枪立马,收复山河。
然而在那个夫为妻纲的年代,李清照是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的,她的命运注定会和赵明诚连在一起。
而赵明诚也没能给李清照安稳度日的保障。49岁的赵明诚因痢疾去世,他除了留给李清照无数的金石藏品外,还留下了通敌的嫌疑(据说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曾携一个玉壶来看望他,张后来投了金。这件事被人传成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颁金,并听说有人已向朝廷告发)。
金石藏品是赵明诚夫妻的一生所爱,但对于流亡途中的李清照来说,却是一种负累。李清照跟随着南宋朝廷流亡,经历千辛万苦最终这批藏品捐给了南宋朝廷,用以洗脱赵明诚通敌的嫌疑。
丈夫的去世,流亡生活的苦难,以及无依无靠的艰难生活都让李清照迷茫,这时张汝州出现了,善于甜言蜜语的他,很快进入了李清照的生活。
张汝州接近李清照是为了李清照的藏品,而李清照却以为自己又有了依靠。婚后两人随即发现彼此都受骗了。于是这段婚姻仅仅存在了三个来月就结束了。
晚年的李清照把个人的小悲情,融入国家的大悲情之中,曾作《渔家傲·记梦》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晚年的李清照独自寡居,一首声声慢最能表达她的心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这位才华盖世的女词人,大约在七十多岁时,于凄凄惨惨的孤寂之中,离开了人世。
她的词既有小女儿的活泼洒脱,又有独居深闺的愁思,更有一腔豪迈的爱国热忱。她的个性,洒脱中带着自信,不服输。
她就是中国几千年文学史上的一颗流星,星光熠熠,灼灼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