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品读邵雍的这首《清夜吟》。
这首诗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一则禅宗公案,或是一篇哲理笔记。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曲折的情节,它只是在描述一个瞬间,一个状态。
我们先看上联,“月到天心处”。这五个字,描绘了一个极致的平衡与静止。什么是“天心”?就是天空的正中央,不偏不倚的位置。月亮运行到这个点,意味着时间上的午夜,空间上的中天。在这一刻,天地间的光影达到一种完美的、对称的、几乎凝固的稳定状态。这是一种圆满,一种澄澈,一种万物都沉静下来的“定”境。它指向的是一种绝对的、本体的静。
再看下联,“风来水面时”。如果说上一句是静,这一句就是动,但却是最微妙的动。风,是无形的;水面,在风来之前,是平滑如镜的。当风刚刚“来”到水面的那一“时”,注意这个“时”字,它捕捉的是一个临界点,一个从无到有的契机。那一瞬间,静止的水面因为无形的风,生出了第一丝涟漪。这是最轻微的扰动,是“静”中生“动”的那个起点。
把这两句放在一起,就非常有意思了。邵雍,作为一位理学家,他不是在简单地写景。他是在用最干净的物象,来比喻宇宙与内心的根本法则。
“月到天心处”,是宇宙的本体,是我们的心性在最宁静、最空明时的状态,也就是“体”。 “风来水面时”,是宇宙的功用,是当我们的心性与外物接触时,产生的第一念,也就是“用”。
所以,这首诗描述的,是那个由“体”起“用”,由“静”生“动”的玄妙瞬间。宇宙最深奥的道理,就在这月正中天、风起微澜的一刻完全显现了。
因此,诗人才会在后面接着说,“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这种纯粹、清澈、不含任何杂质的意味,这种宇宙与内心相互映照的真谛,恐怕很少有人能真正体会到。这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需要用整个身心去“在场”感受的境界。大多数人,或为俗务所累,或为情绪所扰,即便身处此情此景,也无法心领神会。
所以,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它用最简单的语言,触及了最深刻的哲理。它不是在抒情,而是在“示现”,把一个关乎本体和现象、静与动的真理,像一幅画一样,直接呈现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领悟。
风云雨露丨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首七言绝句,如同一篇精炼的物候日记,却在字里行间渗透出一位旅人敏感而细腻的内心波动。它所描绘的,正是晚春时节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