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在乡下工作,那时自然分娩的比现在多得多,人们的都想顺产,不怕痛不怕苦,我们医生也是尽量让她们试产。因为如果要做手术需要叫上麻醉师、巡回护士、器械护士、助产士等等,而这些人只上行政班,不值夜班,随时待命、随喊随到。然而生孩子这种事情来得特别急,有时候等手术班子来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母儿可能发生危险的。于是,我们当医生的就必须学会胎头吸引术、产钳术、臀牵引术等进行阴道助产。当时,我也很少看到别人拉过产钳,自己从来也没有尝试过。于是,自己就看书,慢慢琢磨,那时书中的图画都是前辈们自己画的,是平面图,对于我这样想象力挺弱的人而言非常困难,没有现在这样的立体图、没有动态模型、没有教学视频等等,那时除了书就只有书了。然而,为了胜任工作,自己常常拿起科室里的那把产钳在球上面尝试。想想现在湖北省妇幼产房里每天顺产几十例,每天都要拉几台产钳,所有的住院医生在产房里强化训练一两个月后就能非常娴熟地处理了。而当时我们却只有自己想象和琢磨,的确是有些困难的。然而,当我自己拉了第一个产钳后,就觉得产钳真是好东西啊!使用方便、可以迅速将新生儿解救出来。它就像医生的另一双手,延伸到儿头与阴道之间,轻松地把胎儿轻轻地捧出来。自从人类历史上产钳被发明后挽救了多少小新生命啊!
至今我仍然清楚地记得那个我拉产钳下来的女孩,当她十多岁的时候,她的奶奶牵着她的手曾跑到我工作的地方来感谢我。这个漂亮而清秀的女孩让我实在无法联想到她就是我第一次拉产钳下来的孩子,当时的小萝卜头如今已亭亭玉立了。她母亲生她的情形历历如在眼前:宫口已经开全两个多小时了,儿头位置挺低的,是持续性左枕横位,前面已经有一个很大的产瘤了。此刻胎心音一直减慢,最低时仅有五六十次,如果手术,从打麻醉、洗手消毒、开腹等一系列的动作至少要半个小时以上,胎儿哪里能耐受这种极度缺氧的环境啊!于是横下一条心,准备拉人生中第一次产钳了。首先徒手将左枕横位转成左枕前位,然后行会阴侧切术,接着顺利地上了产钳后,检查产钳没有夹住周边的软组织,于是上面轻轻加腹压,下面产钳轻轻一带,儿头就出来了。孩子哇的一声哭了,我的心也充满了喜悦!当时觉得拉产钳并不是想象地那么困难,只要摸清胎方位、上准地方、注意不要损伤就万事大吉了。然而后来想起这第一次还有些后怕,觉得自己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因为上产钳可能导致新生儿头皮血肿、颅内出血等,以后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在我实习的时候曾亲眼目睹了一例拉产钳的情形,一个人在腹部加腹压,几个人协助手术者拉产钳,费尽了力气,很拉了一会儿,终于拉下来,但新生儿却发生重度窒息,估计拉得这么困难是因为孕妇中骨盆狭窄,这件事情让我一直心有余悸。而且还听协和的教授讲过一个故事,那是许多年前,当他们拉产钳后检查新生儿的眼睛珠子掉出来了,于是他们将其还纳回去,后来居然这孩子一点事都没有,真的是奇迹啊!同时拉产钳有可能损伤孕妇的宫颈、阴道壁、膀胱、直肠等软组织,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又怎么处理呢?然而,随着自己进行阴道助产的手术做得越来越多,使用产钳也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了,基本没有碰到过什么并发症。低位产钳在临床应用中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对于那种儿头就在门口,只需要轻轻一带就出来,这比做紧急剖宫产强之百倍。我的亲戚中就有几个生的时候难产,都是用产钳助产的,孩子们长大以后没有任何影响,都是非常 聪明的人。因此,有些人对产钳是谈虎色变,这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其实,任何一项技术的掌握都是需要我们反复地训练和体会。记得有一次和主任一起到武汉参加“ALSO”培训,即产科高级生命支持的培训,感觉这次学习是最实用的,就像战士上战场前的实战训练。当时产科的一些适宜技术,如阴道助产术、肩难产的处理、产后出血的应对等都有一整套流程,就像心肺复苏“A、B、C、D”一样,我们也将所有的操作简化成顺口溜便于记忆。然后,在模型上强化训练,将每一个动作连贯起来,如行云流水般。这些你想象中非常困难、复杂的技能经过这种培训后变得无比简单。当然,当你掌握后如果不加应用,而是束之高阁,那么也毫无用处,知识、技能得以应用后才能转变成生产力的。当然,这种技能也仅仅只是一种技能,不要为了降低剖宫产率而盲目地使用,一定要掌握手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否则不顾实际情况去拉中高位产钳,这可能出大问题的!前辈们遇到的许多血淋淋的教训也值得我们警惕的!无论你的技术如何,也不能胆大妄为,因为你所做的事情事关生命,人世间所有的事情都大不过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