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这样被让过苹果吗?

场景:

比如,我去你们家了,你让我吃苹果。

我:我不吃。

你:吃吧。

我:我真不吃

你:你吃一个吧,苹果可甜了。

我:我真不想吃。

你:你尝尝,你尝一口,你一定觉得这个苹果好吃。

我:我真吃不下。

你:这是我朋友从老家专门背回来的无公害,特别甜,要不你尝尝?

我:我真的吃不下了

。你:你看我皮都削好了,你要不吃的话这苹果氧化后都浪费了,你尝尝吧。

我:好吧(不情不愿的吃了)。

让苹果理论”

这是早晨直播中文聪导师讲到边界时讲到的一个例子。

其实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虽然你对我好,但是我不舒服,我会很矛盾,一方面我觉得我再拒绝,就显得我这人不识时务,但是苹果我却吃的有点闹心。我不想吃,我没办法了才吃。如果吃了,就强化了对方的想法,我就是想吃这个苹果,是装的太客气。但是我吃的也真是难受,有一种被打败的感觉,吃了苹果也不想领情。

所以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其实是很微妙的。在人际交往里,一方已经明确拒绝了某件事,就像你说不想吃苹果,可另一方还一直纠缠,这就冒犯了拒绝者的边界。在这个例子里,你多次表示不想吃苹果,这是很明确的叫停信号,但对方还是不停的劝你吃,这就越界了。

我们不去冒犯别人的边界,同时也要守好自己的边界。这个总结为文聪导师 “让苹果理论”。

这个理论的核心是在人际互动中,一方不断越界,另一方虽然明确拒绝但最终被迫接受,导致双方的不适,强调边界的重要性。

背后的心理因素从心理上分析,劝你吃苹果的人可能是出于好意,觉得苹果好,想让你尝尝,但他忽略了你的意愿,也可能有点控制欲,就想让你按照他的想法来。

而你呢,一方面不想显得不识时务破坏关系,所以勉强接受,但内心有不满不舒服,因为这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生活中的应用“让苹果理论”不仅应用在日常生活,也可以应用在职场、家庭、友情。特别是在职场中,上下级之间的边界可能更明显。比如在职场,如果同事让你帮忙做一件你不想做或者超出职责范围的事,首先明确自己的边界,要像拒绝吃苹果一样,坚定地说“不”。比如“我不打算参与这个项目,我的工作已经排满了”。在家庭里,比如说家人让你吃你不爱吃的菜,你可以说“我知道这菜很好,但我真的不太喜欢吃,下次做个别的菜就好啦”。

总之,“让苹果理论”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他人的边界,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边界,这样才能让彼此的相处更加舒服、健康。

这让我想起了我婆婆,女儿回了老家,婆婆就会饭桌上一遍又一遍让女儿吃,女儿说我不想吃这个,婆婆就会说那你吃这个,女儿说也不想吃。每次吃饭每次说。

生活中我也会有这样的时候,但是没有那么强烈,这下我要更清晰边界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