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经历着时间在无聊无趣中滑走,“无聊无趣”也成了一种生活和经历的体验。虽然案头已有今天的计划和每天要坚持的读书、学习、工作时间表,但粘上手机后了,大脑就一直的在猎奇,在温柔温适中不能自我。
总想找到一点有价值或新奇的东西,总想让自己的无聊无趣有所安放,在安乐舒适中死去。而手机最终还是满足不了需要,放下手机,空虚感无聊感更强,还增加了内疚感、自罪感,因为感到不能很好地坚持自己、管理自己,而有点自责,甚至会再次滑入手机中去自我抛弃。
这是一种精神的颓废,意志的消沉,一种没有价值感或价值感不坚定的表现。当然这样的标签也不好,人是可以无聊无趣的,无聊无趣也有正向的好的一面。不要那么地严肃认真或死板拘谨,身心也需要幽默和娱乐,需要放松和休闲。只要不长时间沉浸其中就好。
妈妈打电话来说,成成一回家就拿着手机不放,要么看电脑,要么玩手机,就是没有用功读书。妈妈很焦虑,看到这种现象心理很着急很烦恼甚至是忧愁,一个即将高三的学生还玩手机不读书。妈妈显然是看不惯,又不敢管,只好打电话来求救于我。成成是我的侄子,妈认为我可能有方法,我是学心理学的,一直在做自我成长和亲子教育的课题。妈妈对我的信任让我感到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其实我在学习和练习的提高自我价值感也就是自尊自爱自信,而不是寻求外在的认可和赞同。当然我们需要外在的认可和赞同,需要社会认可和成就感,这是人类的社会集体属性,但我们不能依赖于它,我们具有独立的特点和人格,我们的自我价值感与生俱来。
其实妈妈依然是不懂得尊重和信任一个人,她是用她的信念和规则在活着,但妈妈已经很了不起了,能开放地表达自己,坚持自己的诉求,能向外求助,全身心地对自己的工作和家务负责。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情感和潜意识里是反抗妈妈的,甚至是讨厌妈妈,老想改造妈妈,这样的经历是痛苦的,相互伤害的。现在能较放松地理解接纳妈妈,理解接纳妈妈会有这样的行为和感受,也理解接纳妈妈的为人处世之道,并去尊重她的信念和规则。
妈妈依然会唠叨和嘱咐,教导我如何去跟成成说。虽然妈妈没有叫我成为她的影子的想法,妈妈这样的嘱咐显然已是一种思维行为习惯,是一种情感情绪表达方式。我“喔,喔”地应付着。事实上我已不会按照妈妈的要求行动了,我有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但也不反驳妈妈了。
孩子会“无聊无趣”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正是需要理解和接纳的时候。此时的孩子心理一样是矛盾的焦虑的,无处安放的。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孩子要放下手机去学习,或是斥责孩子的行为不对,恰恰会强化孩子去看手机。我们的任何不理解不接纳,或者是情感情绪上的讨厌和反感,都会加强孩子不愉快不舒服的感受和体验,可能驱使孩子变得更加的“无聊无趣”而放不下手机。此时的孩子是需要帮助的,而我们又缺发帮助的方法,我们不知如何去帮助到孩子?
如果我们能帮助自己先平静平常起来,去真正地尊重关爱理解孩子,并隔离出玩手机这个行为。我们去关心倾听孩子的感受和心声,与孩子一起去面对问题或内心纠结,相信孩子自己能处理好自己的问题,理解接纳出现的行为和感受。我们的陪伴与共情就是在帮助此时的孩子。
我们大人一样有“无聊无趣”时,甚至比孩子还多。而一个即将高三的学生,其整个的身心状况犹如早晨8点太阳,其认识思维能力也异常活跃而又具有弹性,他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异常惊人的。他完全可以自然地成长的更好,成长出他自己。如果孩子真有“毛病”,那一定是我们的社会、学校、家长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是我们成人有毛病。
我的“无聊无趣”时间到了,我依然没有打电话,我知道孩子正在紧张地上课学习中,我不想无聊无趣地去打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