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
金庸1955年开始写“书剑”,1972年写完“鹿鼎”封笔,前后一共18个年头。
15部小说短至“越女”1.6万字,长至“鹿鼎”和“天龙”超过120万字。
在18个年头中,有一个年份金庸写了五部小说,这绝无仅有。
这就是1961年。
1961年“神雕”在明报连载结束,“飞狐”在“武侠与历史”杂志连载结束,“倚天”开始在《明报》连载,另外《明报》还刊发了两个中短篇--“白马”和“鸳鸯刀”。
算下来,这一年金庸写结了四部小说,开了一部。
从类型上看,涉及超长篇、长篇、中篇、短篇各类型,十分全面。
除字数外,五部小说风格各有不同。
“神雕”上承“射雕”,尚未脱“射雕”路数。“飞狐”则回归现实,在情节、武功、与历史结合等方面都最接近现实,又上接“书剑”与“雪山”两部小说。“神雕”与“飞狐”,可谓他沿袭原来成功之路继续前行的轨迹。
但“倚天”接棒“神雕”后,风格一变,气象万千,其后几部超长篇都是别开天地,每部迥然不同。
另外两篇中短篇则一悲一喜,风格亦是多变。
1961年既可谓他大丰收的一年,也是空前绝后、再也没出现过的一年,在他写作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
在这一年,他从“射雕”已经达到的高峰再上层楼,做出新尝试,在风格上更趋多变,在气象上更为宏大开阔。
如果说“射雕”是他成名作,奠定江湖宗师地位,旁人尚有望与其比肩,那么1961年则是他加冕大宗师、华山论剑登顶的一年。这一年后,无人再能与他争锋。
笔下江湖与现实世界交相辉映。他这种变化与现实有紧密联系。
这一年,他37岁、长子两岁。他和第二任太太朱玫情意正笃,即使两人没钱,共喝一杯咖啡,为省钱而等人挤一班小船过海,但那是携手筚路蓝缕、共创事业,想必甜多于苦。
这一年,他的《明报》创刊两年,虽仍在困难中,但已走上正轨。他用小说发动攻势,继续开疆拓土,明报从创刊之初日发行6000份增加到22000份。
这一年,《明报》加大了对国际新闻的报道,开始摆脱小报身份。虽距大报仍有距离,但可说已爬上了一个平台,脱离了艰难时期。
这一年,就象内地正在走出三年所谓“自然灾害”一样,他正向着成功的路上坚定走去。
那不是他最意气风发的一年,也不是最有成就的一年,不是最具标志性的一个,稍不注意就会被人忽略。
但那却是他踌躇满志的一年,更胜意气风发。所以,才有了空前绝后的一年五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