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热播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发现我们的明兰小可爱居然是个手帐er!
不信,有截图为证!
剧中,老祖母邀请了宫里的孔嬷嬷来家里教三个姑娘学规矩。课后,孔嬷嬷在跟祖母喝茶时,不住口地赞叹,明兰才是三个丫头中最有出息的一个,因为她把孔嬷嬷在课上所讲的要紧话全都记到纸上了。
这不就是手帐中的“笔记术”吗?孔嬷嬷一语道出了“记笔记”的真谛——
“说过的话当时就会忘了,只有用心把它记下来,才是永远地记得。”
无独有偶,手帐研究室最近推出的新书《行动派手帐指南》中,Dear曹也如此定义“手帐的意义”:
大脑要记录的事情太多,把它们写在纸上,便可释放你的大脑,让你把精力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Dear 曹
说到“手帐”,你会想到什么?精致的手绘,精美的胶带,各种各样的笔,千奇百怪的工具?
其实,最简单的手帐,只需要一个本子和一支笔。
对我而言,手帐是我管理生活的一个工具,它能够帮助我梳理生活的优先级,找到自己最想实现的目标。因此,重要的不是我有多少手帐周边,而是我写下并完成的这个过程。
严格来说,我是从2017年开始写手帐的,今年正好是第三年。和其他拥有很多个不同品牌的本子的手帐er不同,这三年,我用的都是同一个品牌——趁早效率手册,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本子的厚薄。
认识趁早品牌的创始人潇洒姐,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然而我真正开始掉入效率手册的坑,却是从2017年开始的。当时的我,正面临着生活和学业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早产两个月的宝宝需要我付出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和陪伴;另一方面,我还在读着古代文学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交稿在即。同时,远在故乡的母亲也罹患重病,使我忧心不已。
都说“一孕傻三年”,以前我以为这不过是句玩笑话,直到自己经历过后,才意识问题的严重性。为了能够如期毕业,为了能够照顾好宝宝,也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恐慌,我决定入手效率手册。
于是,从2017年开始,我正式成为一名手帐er。每晚睡前,我会检查一遍效率手册,保证当日事项都已顺利完成打上红色的“√”,简单总结一下这一天,再将第二天需要做的事情一一写下,然后才能安心地去睡觉。每个早上,翻开效率手册,也是我开启这一天的序幕。每一天,都按照效率手册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已成为我的习惯。
最初,我在效率手册上详细记录了每天要做的事情,诸如“取快递”、“给妈妈打电话”、“买菜”、“遛娃”、“看几篇论文”等等,从学习到生活,事无巨细。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我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不再焦虑,而慢慢变得从容起来。
这一年,我一边照顾宝宝,一边写完了长达六万字的毕业论文,顺利拿到硕士学位,还在简书上写了五万多字的文章。同时,我还坚持每天运动和阅读。
毕业后,没有人帮忙照顾孩子,我做起了全职妈妈。2018年,我利用效率手册规划生活,阅读、写作、健身、旅行,一样不落,还开启了副业,在全职带孩子的同时也有了一份收入。
以前,我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都很忙,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忙了什么。一天结束后,盘点时发现自己明明什么都没做却疲惫不堪。现在想来,正是因为没有规划,所以总是在瞎忙;愈是瞎忙,效率就愈低,人也愈加疲惫。而当生活有了规划,每天该做的事都明确被安排后,时间反而变得更加耐用了,因为每一分每一秒,都知道它去了哪里。
而手帐,就能“让你的时间看得见”!
想象一下,暮年的一个黄昏,你来到书柜旁,用颤抖的手抚摸过关于你的文献——比如2015—2050年的所有《趁早效率手册》,看着它们,一生的图景都在你的脑海中浮现。——王潇《时间看得见》
我会一直写下去,让手帐成为我的编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