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在基层,基层治理关乎国家安危和民族未来,正所谓“治国安邦,重在基础;管党治党,重在基层”。广大基层干部要用好“枫桥经验”,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不断推进基层治理工作提质增效,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改革大局贡献基层力量。
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夯实基层基础。基层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员冗杂、涉及面广、工作任务繁重。作为基层干部,必须善于敞开心扉,与群众打交道、话家常、诉心声,切实体察群众急难愁盼,真正扎根百姓心中。要坚持从实践中学、从矛盾中思,像树一样向上挺拔、包容风雨,通过处理复杂棘手的问题不断磨砺意志、锤炼本领,练就“铁肩膀”“硬脊梁”,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让群众感受到党员在周围、服务在身边,增强人民群众对党执政的认同感、归属感,通过激发党员的模范意识,引领基层治理向纵深推进。要坚持“基层治理推进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推动党组织“触角”从镇街进一步下沉至小区、街巷、楼栋、院落,健全高效联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消除基层治理“盲区”,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有力武器”。
坚持多方协同作战,汇聚基层治理磅礴力量。基层治理不能仅靠一方“单打独斗”,而需多方“协同作战”,要着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凝聚基层治理“末梢力量”,实现基层治理模式从“各自为政”到“群策群力”的华丽转变。要向基层群众广泛传达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更大程度让群众提高自觉性、调动创造力、增强责任感,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到基层大家庭各项事务的决策和治理中来,让群众在基层治理中实现从“旁观者”向“参与者”甚至“主导者”的角色转变。要着力培养人才,立足基层所需,通过从后备干部中“推”、从外出人员中“引”、从退休人员中“请”等方式,引进各领域优秀人才,并不断优化评价激励体系,以更开放、更积极、更有效的人才政策,为基层人才提供创造施展才华抱负的机会。
坚持以民为本,擦亮基层治理底色成色。广大基层干部是落实惠民政策的“跑腿人”和“执行者”,更应常怀忧民之思和为民之情,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到条件艰苦、问题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多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心连心交流,听真话、察实情,用火眼金睛洞察基层治理的堵点、痛点、难点。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倡导良好社会风尚,培育涵养文明民风,积极寻找群众身边先进典型,以群众善举树立道德标杆,引导群众向上向善、争当模范,努力营造向德看齐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