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需要静下来

郑毓信教授曾说:“数学教师需要给学生长时间思考问题的机会。”反观有些数学课堂,教师特别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热热闹闹,看似一节课学生收获颇丰。但是,笔者认为,好的数学课堂需要有安安静静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中得到进步和发展。那么,为什么数学课堂需要静下来呢?

首先,静下来才能听懂学生的发言。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要对学生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时课堂就需要静下来,教师要全神贯注地看着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在学生的眼睛里,这样才能让课堂有序高效地进展下去。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在课件上出示一个被平均分成四份的圆,此时,教师问学生:“看到了什么?”一位学生回答:“看到了两根线?”此时,教师的脸色明显的暗淡下来;接着问另一位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看到了1/4”,教师顿时开心起来,提议给这位学生点赞并全班同学掌声鼓励!课后,我在想:如果当时教师把心静下来,接着他的回答再追问:“看到两根线,没错!那么这两根线把这个圆怎么啦?学生可能回答:“把这个圆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涂了颜色。”这时,教师接着回应:“对啊!平均分成4份,所以涂色的部分是圆的多少呢?学生一起说:“1/4”。这样的教学就是向学生借智慧,就能水到渠成。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在意料之外时,教师需要静下来,需要站在儿童立场来看待问题,学会听懂学生的发言,从而发现“错误”中的“正确”,化“事故”为“故事”,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被看见、被赏识和被尊重。

其次,静下来才能进入深度思考阶段。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应重视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充足的空间与时间,包括努力培养他们长时间思考的习惯与能力。课堂上教师要打破“一问一答”或是“只答不问”的现状,从碎片化的教学走向整体性的思考。比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在课的小结环节,教师问学生:“猜一猜,今后我们还会学习四位数乘两位数或是五位数乘两位数吗?”这时,教师不着急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静下来思考为什么不会再学习的道理,在掌握算法的过程中明白算理,体会乘法运算的一致性、阶段性和整体性。如果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我想在课堂上“后进生”会成为“优秀生”的陪衬,学生很难进入深度思考的阶段。

最后,静下来才能落实核心素养目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课堂需要剔除虚假的繁华,去掉表面上的“水分”,让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教学中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应少而精,更要有足够的思维含金量,这样才能让学生静下心来长时间地思考。比如,华应龙老师在教学“寒假暖心的早点”一课时,教师出示信息:包子2元一个、小米粥3元一碗、鸡蛋2元一个,但优惠套餐(包子两个、小米粥一碗和鸡蛋一个,只要4.8元)。此时,华老师向学生提问:“点2个包子、2碗小米粥和2个鸡蛋,一共多少元?” 一位学生回答:“(2+3+2)×2=14(元)”;教师继续提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又一位学生起来回答:“4.8+3+2=9.8(元)”;此时,华老师再次提问:“有没有更省钱的方案?”过了一会儿,另一位学生回答:“4.8×2=9.6(元)”;华老师若有所思地问:“点两份特价早餐就会?”学生继续思考回答:“这样就会多了2个包子,只需要4.8×2-2×2=5.6(元)”。学生在这一系列的追问和反问中思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和核心素养。

当然,数学课堂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整节课都需要静下来,有时也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做到以静促动、以静促思和动静结合。课堂上教师还需要恰当地给学生一些留白,放手让学生独立去探究。静水流深、静能生慧,静静地思考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如此,学习才能走向深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