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冰轻释
最近看到很多朋友都在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于是我兴冲冲地把书买回家,打算在两周内将它读完。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我虔诚地将它捧到手中,准备按计划阅读时,却发现一个问题,自己根本搞不定它。一是从文章语言上,由于是译本,可能在理解语言逻辑上出现了些许偏差;二是我根本耐不住性子去读这样一部“高深的作品”。
于是我读得很慢很慢,慢到一连几天将它搁置一边,迟迟不愿拿起它。但对于阅读效率不高的我来说,这本书可能会给我带来诸多阅读良方,挣扎徘徊中,我决定采用一个“笨”方法,将书中某些触动我的内容写出来,毕竟“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通过分享记录强迫自己思考,希望这种方法能够奏效。
今天先来谈谈如何真正拥有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第47页)
“对已经习惯做笔记的人来说,书本前面的空白页通常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会保留这几页以盖上藏书印章。但是那不过表示了你在财务上对这本书的所有权而已。”
读完这几行文字,我不禁对号入座。虽然我不曾在书前空白页加盖印章,但是于我来说,对于“书的拥有”基本都是停留在“财务上的所有权”。
我从来没有仔细考虑过如何真正去拥有一本书,我买回来的书大抵逃不过三种命运:
1.“认真”读一遍,并输出一篇文章。
现在大部分人都会采用电子阅读,我也不例外。一本书能吸引我动用真金白银将其买回家,肯定有独到之处,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我会将买回来的书读一遍,感觉有用了就写一篇自认为是书评的文章。至于写文章的初衷大概就是为了记录本人已读完一本书,亦是想通过写出篇像样的书评挣点大洋。
2.加读一两遍,空叹其好。
再吸引人的书通常我也就是读上三遍封顶,毕竟现在“好书”太多了,甭说读完反刍思考,就连读书过程中咬文嚼字、细细品味都是奢侈。
时间是一个人最稀缺的资源,谁能保证下一本书不会更好呢?于是本着寻求好书来提升自我的心理,我会不断通过他人的书评、好书推荐、排行榜去搜集下一本好书,这就导致了“好书永远在路上”。
3.纯财务上的占有。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心里非常认同的一本好书,买回来后却直接束之高阁。甚至为了减轻负罪感,在心中麻醉自己:为了防止错过这本好书,先买回来收藏着,等以后有空再读,如此便心安理得地去读下一本书。
这种情况在我这个“惜金”的人身上也发生过很多次,后来我改进方法,把书名列到“买书清单”里,于是这些书名就躺在清单里睡大觉了。
在这个人人求快、事事图快的时代,想要真正拥有一本书确实很不容易,那么怎样才算真正拥有一本书呢?
“书前的空白页最好是用来记载你的思想。……试着将全书的整体架构写出来,列出基本的大纲与前后篇章秩序。这个大纲是在测量你是否了解了全书,这跟藏书印章不同,却能表现出你在智力上对这本书的所有权。”
说得太好了,真正拥有一本书是在“智力上”拥有,它的层次更高,如果在“智力上”拥有了一本书,“财务上的所有权”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那么如何才能在智力上拥有一本书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想智力上的拥有至少应该搞清楚3个“为什么”。
1.关于书的“为什么”。
这本书为什么会畅销?为什么会有很多人推荐?我为什么会把它捧在手中阅读?又为什么读不进去?……
关于书本身的“为什么”有很多需要去探究。只有把这些为什么搞懂弄通,你才算进行了有效阅读,进而从书中汲取营养。找出一本书在干什么,就是在发现这本书的主题或重点。
2.关于作者的“为什么”。
其实有时候我们读书仅仅只读了书中的内容,却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一无所知。
有人会说,我只在乎书本身的价值,对于作者我并不在意。这就好比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不去关注演员,可是事实上演员对电视剧影响很大,记得小时候最爱看赵薇演的“还珠格格”,换了黄奕,我就怎么也看不进去。
回归到书本身来说,如果马云和无名氏张三同时写了一本《挣一个亿的秘诀》,你肯定会买马云的书,因为他本身挣到过这笔钱,写的可能是“真经”,而张三写的极有可能就是“伪经验”,即使经验是真的,那也不是本人亲历,写起来也与实践者有些微妙差距。
因此,读书时研究作者也很重要。
3.关于自己的“为什么”。
我觉得这是读书最重要的部分。一本书读完了,我们会有个好与不好的初步判断,再思考时也许对书有个“整体印象”。不要满足于“整体印象”,必须要确切清楚地了解才行。
只有一个方法能知道你是否成功了:你必须能用几句话,告诉你自己,或别人,这整本书在说的是什么。
如果你不能,那么说明你还没有将整体内容搞明白。如果一个阅读者坚持自己知道书的内容而又说不出来,那么这话他自己应该都不信。
好了,闲话不多说,如何真正拥有一本书?智力上的拥有才是真拥有,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