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印度哲学家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前几天和大家介绍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还和大家聊到了我们生活当中的四个语言暴力的来源(点击蓝色字体看原文),不知道大家在过去是否和我一样也经历过这些语言的暴力带来的伤害呢?欢迎在留言区留言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到底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是非暴力沟通呢?本书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书中介绍,非暴力沟通的表达一共分为4个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沟通的四个步骤。
1)观察
观察就是留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不带任何评判,客观、清楚的描述这件事情本身,这就叫观察。比如:某员工上班迟到,过去我们可能习惯于说:“你为什么总是迟到?”,如果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可以这样说:“你这周一共有三天超过8:30到公司了。”
2)感受
表达出你在发生这件事情的当下的心情,如果我们不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别人可能无法知晓并且理解我们。比如说,听到这个事情我很伤心,我很难过,此刻我很孤独,这就是我们的感受,书中也介绍了关于感受的很多词汇,大家不妨去读一读,让我们在表达感受的时候能够更加准确的描述出来。
3) 需要
说出你的哪些需要,这样可以了解自己哪些方面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导致自己产生情绪。比如妻子对丈夫说:“你能不能不要每天都加班这么晚?”听上去好像是在抱怨,妻子真正需要的是想让丈夫早点回来陪她。
4 )请求
接下来我希望你能怎样做,这一步很关键,只有提出自己的请求,才能让对方了解以后他应该怎么做。正如上面的妻子对丈夫说:“以后下班你是否可以早点回来陪我呢?”
以上这就是一个完整准确的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的表达模式。
书中有介绍一个案例是关于一位母亲看到青春期的儿子的袜子乱丢之后运用这四个沟通要素跟他儿子的沟通过程!母亲是这样说的说:“费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很看重家里的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者放进洗衣机?”
1)『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
这一句是在没有任何的评判的表达事实
2)『我不太高兴,』
这是在表达她的感受和心情
3)『因为我很看重家里的整洁。』
这是在描述她的需要
4)『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者放进洗衣机?』
这是在表达她的请求,请她的儿子配合去做的事情。
当母亲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就会很容易接受,也很清楚她想表达的意思。
再看看我们平时的沟通方式:
“你怎么每次把袜子扔的到处都是”
什么叫每次?到处都是?这明显就是带着情绪在表达嘛!
“我跟你说过多少回了,下次再这样给你直接扔垃圾桶不要穿了。”或者是“下次再这样下去你就自己洗袜子。”
这两种都是在带着情绪威胁,孩子这时候会很容易产生对抗心情,他的感受也会集中在你凭什么这么说这件事情上,以至于后面的沟通就脱离了我们原本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你每天下班回来都是抱着手机打游戏,家里缺什么你也不管,孩子学习你也不问,你把这个家当什么了?”
生活中,夫妻间相处,这些话是不是经常随口就说出来了?我们往往和自己最亲近的人之间最容易用这种带情绪的表达。
“我希望你能够每天抽一点时间陪陪我,我们能够聊聊天,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下次你可以少玩一会儿游戏吗?”
这就很准确清晰的表达了妻子的需要。这时候丈夫也很容易能理解到妻子想要的是什么,一般来说丈夫也会很愿意去理解和配合。
作者在书中也强调,虽然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看上去很简单,但是真正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去实践,却困难重重,看到这里,千万不要被吓倒,其实只要我们用心练习,不是都说一个行为习惯的改变只需要21天嘛,我们做365天陪伴就是为了能在生活中可以有一群人一起实践不孤单,如果你也想一起来练习可以在文章结尾留言!
话说回来,为什么说在实践中很困难呢?我们来看看,比如说观察,观察的核心,就是要讲清事实而不加评判,但大多数人在过去的固有思维已经形成,要改变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经常会习惯性的把事实和评判混为一谈,往往这时候,对方会很容易产生出一种敌意或抵触的情绪。
案例1
妻子跟丈夫说,“你昨天晚上又半夜回来,你把这个家当旅馆了吗?”妻子其实想说的是丈夫昨天晚上又半夜回来这个事实,但是很明显,一般丈夫听到这个话的理解往往是:你认为我把这个家当旅馆,你认为我不负责任了,对吧?人其实都害怕被别人否定,于是丈夫马上就会找理由反驳,“你以为我想这样啊,每天那么多应酬,我还不是为这个家好吗?”或者是有些丈夫可能就会沉默不说话,但是心里边不服气,可能隔段时间之后再突然爆发,甚至有可能丈夫会想,你既然都这样认为,那我以后就干脆不要回来了。
案例2
我们习惯于在表达一件事情的时候,一不留神就夹杂着情绪,比如说妈妈在帮孩子补习功课的时候,就喜欢这么说,“这道题你都做了多少遍了还做不对,你怎么那么笨?”说这句话的时候,后面还带着挖苦和讽刺。其实这可能并不是你真正想表达的,那我们按照书中所讲的观察来换一种表达方式“宝贝,这道题你做了三遍了,但是你的答案和标准答案都不一样。”这时候孩子是不是能够理解你想表达的内容,你只是在描述事实,这是一种不带评论的表达。
案例3
又比如,老板跟员工说,“小刘,这周你有两天都是8:30以后到公司,”这是在表达一个事实,而不是说:“小刘,为什么你总是迟到?”小刘心想,我怎么就总是迟到了呀?小王都迟到了4次,我才迟到了两次。当你这样说话的时候,你会发现氛围马上就变得紧张起来,你跟员工后续的交谈会举步维艰,所以我们不要随意的给一件事情瞎评判,也不要随便通过一件事情给一个人贴标签,这是我们在沟通之前一定要注意的,非常重要。
书中作者引用了一首诗,分享给大家: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候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候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者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
调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
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外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
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
这只是我的意见。
这首诗是不是把这个所谓的观察和评判这件事情描写的非常的清楚?有的人其实并不喜欢自己被称为一个厨师,人家就是做得一手好菜,你干嘛要说人家是厨师呢,对吧?这也就是我们要注意的观察,最重要的核心是分清事实和评判,用不带评判的语言去描述事实。
——————————未完待续——————————
下期会继续分享更多关于四要素的案例和应用
每周一、三、五晚上我们会相约在线上一起阅读、分享讨论《非暴力沟通》,每周还会组织一次线下读书会,在阅读的路上与你同行,在践行的路上一路相伴。了解读书会详细可点击这里
如果你也在阅读这本书,留言区告诉我们你的感受,成长的路上不孤单!
愿每一个人
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愿每一个人
都可以健康的寻找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