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有篇文章里写:“不创造任何的实际利润的前提下实现多方共赢。一个项目无法赚钱,还能让所有的生态参与者都挣钱。这就是通证经济的可怕之处,完全的不符合逻辑啊,但是现实又真真切切的存在着,所以说才叫降维打击嘛。”不由得到这段话产生了兴趣,这怎么听都象永动机一样理想主义的啊,如果真是这样,估计再没有人愿意去创造实体化的东西了。毕竟消费就赚钱,干嘛还要努力去生产呢。
不如我们就以滴滴打车这件事来分析下通证经济是否能做到作者所说的这样。
滴滴打车,本质是利用大数据来匹配车和人,减少空载率,实现节约资源的共享服务,同时为平台创造价值。滴滴本身就是利用大数据颠覆了出租车行业,把属于出租公司的利润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同时解决了行业的一些痛点,比如车找人变成人找车,用服务打分评价来规范司机行为等。
假如我们想做一个打车链颠覆它,那么入手点在哪里呢?貌似区块链擅长和适合的只有两点:一是价格,二是数据隐私。
先来说说价格。滴滴刚进入市场时,是通过大量补贴烧钱来宣传占领抢夺用户的。在它拥有了足够关注和用户后就恢复了正常的价格。那么通证经济的打车能节约客户多少费用呢?目前滴滴平台和司机分成比例是28原则。也就是说,如果想和滴滴竞争,那么就必须让司机拿的多于八成,同时还要给乘客返现,矿工,开发团队一起来分配这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这样算来并不多,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呢?好,我们先跳过这一步好了,来看看这部分利润怎样分配。
通证经济想改变的,是生产关系,也就是说,原来由滴滴公司赚的钱,现在不一样分配了,是分配给了参与的所有人,DAPP开始人员,矿工,司机,乘客,甚至TOKEN持有者。那么多余的钱是通过什么方式出来和分配的呢?
滴滴的资金流是这样的:乘客支付全部车费,滴滴扣除一部分,余下返回司机。打车链的则是:乘客支付全部车费,同时和司机一起获得TOKEN奖励。那么这个TOKEN 的价值由什么来决定?那么,是什么来保证这些TOKEN的价值呢?某个打车链用所谓燃烧代币来使流通的代币因为量少而升值,想达成稀缺的共识,简直可笑。想想看,乘客和司机肯定是乐于套现的,那么谁来接盘呢?它不象企业的股票一样,会有预期的利润使得投资者愿意持有。它就是一个空气币一样的存在呀。消费者和司机要的就是实际实惠。特别是司机,他要给车加油,要修理。持着一种虚拟的东西等升值?只能说呵呵了。即使持有它可以充抵下次的车费,那么,这部分又重新回到流通里的TOKEN ,在现实中同样并没有实际的购买力。司机不可能拿着它去加油吧?
再来举个例子对比:假设司机拉了一单乘客,车费是100元,按照滴滴的算法,可能就是滴滴拿走20元,司机拿走80元,其中司机的成本假设是60元。按打车链的逻辑,把滴滴赶走,把这20元利润重新分配。怎么分?开发团队肯定是要拿一大部分吧?要不怎么有成本去开发出来?如果直接拿走,无非相当于另一个中心化的滴滴罢了。想通过发币的形式来募集资金,就又回到前面的死循环里。既然它不是中心化的盈利目的,那么TOKEN就没有价值,想通过销毁来提升价格,简直就是一个骗子的傻逼共识。
二,我们再来看一下,不变的是什么呢?
车的费用和人的时间成本。
这个是硬条件。没有这个也就无法实现出行的目的了。所以想在这块节省资源是做不到的。
滴滴的价值在哪里呢?在大数据和调配算法,尽量通过拼车和高端服务,高峰期加倍来实现利润。现在新的通证打车没有了这些,体验上会是如何呢?好吧,假设因为通证设计有激励使得大家都更换到这里来,很快积累起数据,也假设通过这种方式,团队有了一大笔资金可以用来开发,那么这一部分虚拟的价值必须能交易,有共识才会更有价值,就相当于说,如果这个软件想扩大,或者提升服务,做到更好,谁来出钱?仅仅靠使用者吗?不现实。唯有通过社区投票来决定,即大家共同参与。同时创始团队具有改进的技术能力,但也需要证明机制由去中心化来决定。是否线下的服务和体验是无法改变的呢?能改进的只有数字?毕竟服务业所追求的不仅仅只是分配的问题,更多还涉及到服务质量。
因此,想通过通证来达到降低了大众的衣食住行等费用成本,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传统公司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可以根据市场反馈快速地不断改进服务质量。而去中心化的经济体想要通过社区共识来改变智能合约,再传达到实际的服务中,这个决策过程可以说是相当漫长。
目前的币圈,有很多人都在卖一种概念,想通过忽悠,来拉盘炒币收割韭菜罢了。通过币值的波动,
建立所谓的共识,实质就是利用了人们不懂却又想暴富的心理,在圈子内玩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为什么这么不符合逻辑还真切存在呢?皆因为人的贪婪。没有价值的东西,最终一定会走灭亡,至少在有些方面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