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过年,家家户户除了蒸白馍,贴春联,给祖上或老年人、长辈人拜年外,记忆最深刻的还有:
一、吃饺子、啃骨头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豫东农村,平常人家,吃的还是用红薯干粉做的黑窝窝。过年了,才会蒸两锅纯小麦面馍,为年后招待亲戚用。
一年四季也只有在过八月十五、冬至、阳历年和春节两天才能吃上一顿饺子,平时想也不用想。
好在过年不仅能够吃上饺子,还能吃上几片肉。煮肉那天,小孩子们一般是不舍离家外出的,即使有小伙伴喊到外边玩,也是等不了多大会,就又重返回家里,站在锅台边上,几个小时后,肉煮熟了,从锅里捞出来,姊妹几个一人分得一块骨头,直接用手拿着,啃的满嘴满脸都油乎乎的,那真叫香啊!
啃过了,今天就没了,再想啃只能等到来年过春节了。
二、抢约捻炮
在我们豫东,形容一个人做事情慌张,就会说:你看他慌嘞,跟抢月捻炮嘞嚷!这里所说的抢月捻炮就是我儿时,最美好、最难忘的记忆!。
月捻炮也叫哑炮,一挂鞭炮点着后,噼哩叭啦响起来,最后掉到地上,没有炸响的就是月捻炮,有的还剩着短短的炮捻,有的就没有炮捻了。
村里一帮子小男孩,老早就从被窝爬起来,穿上新衣服,脸也不顾得洗,饺子也顾不上吃,单听着附近哪家鞭炮响,齐往那家跑,这边抢过,另一家又开始放炮了,就马上朝另家跑,跑过东家跑西家,为的就是多抢一些月捻炮。
三、比炮响
儿时过年,一进入腊月,就能听到炮响了。大人,小孩从家里出来,陆陆续续,都朝村庄正当心的空场地聚集。大人手里夹着烟,小孩手里掂着一根冒着烟的香火,时不时,有人从兜里掏出来一个鞭炮,点着炮捻,扔向空中,“咣"一声响,众人皆曰:“来一个,再来一个”。就会有另一个人接着也点一个炮,向空中抛去。就这样,一直不间断,你点一个,我点一个,就比赛看谁的炮炸的响。
若是有人扔出去的炮没响,就自然会招来众人的哈哈大笑,那人就会红着脸,有些不好意思地从兜里继续掏,继续放。直到放出个大雷子,才算给自己挽回了一点面子。
还有一些孩子,大人不给钱,买不了鞭炮,他也不会闲着,除了鼓动别人多放一些炮外,他很会自我安慰,就在一旁大声唱着:“有钱买炮响,没钱也听响!”唱着唱着,就会被人训斥:“唱个球,快回家问你老爹要钱,去庙会上买炮去。”
四、赶庙会
抢了药稔炮,回家吃了饺子(也有把吃饺子说成是喝汤的),三五人一团就直接奔庙会了。会上人更多,说书的,唱戏的,算掛的,套圈的,最多的还是卖吃喝的。
一街两行,人挨人,人挤人,瞧来看去都是人;大人嚎,小孩叫,要饭的唱着莲花落。
唢呐吹,花轿抬,轿里坐着一女孩,爷爷奶奶旁边站,坐足坐够掏钱来!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