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外到内
诗是一种将自我与世界联系的行为,这一自我将是代表内心生活的、最内在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变动的征兆图,诗人是世界征兆的读者。
世界并不总是易于读懂,对诗人不容易,对读者也不容易。
一个断片形象无法识别或整合的世界,将会是一个梦魇。李商隐遭遇了一个隐秘与不连续断片的世界,它是通往某个从未揭开的秘密的线索。
在断片中他发现现实的迷失——梦、疯狂、激情——的相关物。置身目标和行动的梦幻般的迷惑中,我们尽力观察宇宙秩序的原理、阅读的规则,希望借此能将这些碎片组合起来并发现某种模式。
眼睛遭遇这个世界,一首诗产生——这是一个自然过程。
强迫它,它更贫乏;寻找它,它就逃走;塑造它,它便扭曲。虚构作品是创伤、恐惧和禁忌的保护性面具。
语言不仅是一套约定俗成的符号,一套排列组合的生成法则,它同时也是一套供运用的指令、供理解的动作。
隐喻在中国诗歌传统中极为复杂。
当这首诗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的背景是隐喻性的,这一模式通常是寓言或是由文化决定的替代手法的一个范例。
010.回避隐喻性解读的这种基本倾向是与中国传统中读者对大多数《诗经》之类的作品的非虚构理解相关的。
诗被认为是诗人对真实遭遇的具体时刻和环境的描写。而在西方则正相反,可能是由于某种真实的体验引发雪莱写了《西风颂》,但在现代西方文学解读模式中却基本上不涉及这种真实感受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