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在我堂哥家吃饭,看到超暖心母爱的一幕:大妈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午餐,供侄子、侄女及其家人享用外,格外为堂哥准备了一碗肉汤,午餐期间时不时的给堂哥夹菜,如同小时候不懂事的小孩还需要妈妈贴心照顾一般。
年近50岁的堂哥,近几年身体状况不太好,前年在市区医院住院一段时间,身体状况有所好转,可前不久得过阳性,身体每况愈下,看不出来中年人应有的精气神,医院、诊所成为他经常“光顾”场所,打针、吃药已经是家常便饭。
看到大妈的这一举动,让我意识到,无论我门年纪多大,在妈妈面前我们都是一个孩子。
无论子女身上发生了什么,只要妈妈在,我们都能感受人间暖心时光。
孩子,别怕,妈妈在。
一、母爱不参杂,挂念儿女家
在人际交往中,有两种关系,一种是强连接,一种是弱连接。
强连接指的是和你自己关系非常密切的人,包括你的亲人、密友等,他们和你的联系较强,称为强连接。
弱连接指的是和你本人的关系不太密切甚至是偶然遇到的人,比如联系不太多的同学、同事,甚至是偶遇的路人等。
在人的生命漫漫历史长河中,最中之最的强连接,毋庸置疑是妈妈了。
母亲,是生命的起源。我们是母亲生命的延续。
妈妈对待孩子,如同对待自己的生命。
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它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
阎维文老师《母亲》里的歌词唱出了母爱的伟大,感人泪下
你身在那他乡中有人在牵挂
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沏热茶
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她掉眼泪
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
啊,这个人就是娘
啊,这个人就是妈
前两天看到一个短视频,湖南一农村年迈近八十的老两口吃了一顿“冰冷冷”的除夕夜饭。外出打工的子女都没有回来过年,两位老人依然为子女们摆上碗筷、饭菜,“盼望”子女回家团圆。
无论你身在何方,无论你的工作多么繁忙、事业有多么成功,别忘了依旧有一位牵肠挂肚人--母亲。
二、最甜蜜的语言,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
随着我们长大,参加了工作,在城市打拼,生活在新的环境下,有了新的见识,而我们渐渐地摒弃了传统老一套的思想观念,看待问题的理念固然与上一辈有偏颇。经常会觉得母亲的话总是那几句“潜台词”、老调常谈、唠叨啰嗦。
在达娜·萨斯金德(Dana suskind)博士的著作《父母的语言》开篇写道:“父母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语言。”
很多时候,我都会认为我妈是一位极其唠叨的人,无论是电话还是当面沟通,
话特别多,考虑问题“面面俱到”,却不凑效。有时我得耐着性子,听妈说完,以点点头或回复“嗯嗯”,敷衍了事。
自从去年学了家庭教育,以及自己做家长多年,积累了陪伴、教育孩子的经验。那些所谓我妈的“唠叨”的言语,无一不是为了让儿女过得更好,只不过从我们的角度看问题,妈的表达有点“粗暴直白”,但事实上却是给予我们最甜蜜的语言。
三、趁母亲健在,请及时尽孝
1. 常回家看看
今天午饭过后,临走时跟大妈聊了一会儿
大妈:下次什么时候回来?
我:如果家里没什么事的话,那就过年再回。
大妈:时间太长了。放假,有时间就回来,你妈一个人在家,要经常回来看
看。大妈接着说:“我们都老了,回来了经常去亲戚家走走,你回来
了,大家看你一眼都很高兴。”
我:好的,我放假有时间就回。
······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了身边不少的人生无常,悲欢离合。这时,在脑海里常常浮现的就是两个字—“珍惜”!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天,珍惜和他们的每一次谈话每一次交流,不要给自己找借口,不要总说自己很忙碌,给双亲一点时间,在一起话话家长,说说心事,发发牢骚。
总之,不要给自己留遗憾。
2. 抽空多与妈妈沟通
并不是每个人每天都能陪伴在妈妈身边,我们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多跟妈妈沟通,听听她的声音,或者隔着屏幕看看她慈祥的面孔,关心她的身体状况······
人在他乡,心系家乡。
3. 营造好的生活环境
人是环境的产物,有怎样的环境就会塑造怎样的人生。
因为我妈不太适应城市生活,一直呆在老家,种种田、种种地、养养家禽,有空就到处串串门、打打麻将,生活还算是挺悠闲。
这两年给老家房子装修,花了不少钱,只是想给我妈打造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尤其是重新建一个厨房,我妈称心如意。
我相信,很大程度上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最好的状态就是,随遇而安。
状态好了,一切就会好起来!
写在最后
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
母爱,是你人生旅途上永远的呵护,它将伴随你走完生命的旅程。
母爱是春天的雨,滋润我们成长!
母爱是夏天的风,给我们凉爽!
母爱是秋天的果实,给我们能量!
母爱更是冬天的阳光,给我们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