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呀,我是弗丽嘉,7月由于打暑假工,耽误了写作,8月因为电脑鼠标坏了,不能发表,(但朋友圈正常发表的噢)所以停更了两个月,九月的第一篇文章先来弥补7月。
同样的六点半起床,上班和在家是截然不同的感受。上班时,六点半是一天早起痛苦疲惫的奔波开始;在家里,六点半是一天早起慵懒自由的悠闲开始。
回家后的松弛感真的让人着迷,没有嘈杂的鸣笛声,只有晨间鸟儿美妙的歌喉;也没有复杂的人际交往,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街坊邻居走亲串戚,你有来我有往。
清晨,就连空气中弥漫的都是绿叶🍃的清香味,美好得很难不舍得早起吃个早餐。

当我平静下来打算起一个标题写点什么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停更一个月了。原来,工作早已把我这颗热爱生活的心碾碎得只剩零碎残渣。
七月因工作而变得不是那么美好,热情被消磨殆尽,对于生活的包容和热爱也不再像以前那般热烈。
可是,我做的工作明明是自己感兴趣的啊?而且还是坚持了四年之久的理想。
上了一个月班后,终于老实了,被现实狠狠地上了一课:哪怕是兴趣爱好,打工会消磨掉人本就不多的热情。

想起这个学期跟班上有个男生聊天,我和他谈到了关于兴趣爱好的话题,那天的聊天我俩产生了分歧,到现在还深刻的记得当时说的话。
我说:忙工作的话,我会累,但是兴趣爱好的话,不会累。他反驳道:当兴趣爱好成为了工作,依然会累。
那时的我,一身傲骨,立马反对他的观念,因为我认为,做自己喜欢的事,就算是累,那也应该是忙完后的如释重负和内心盈满喜悦。
当一名人民教师大概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儿童时期的人都曾许过的愿望吧!当然,我也不例外,但是对于这份理想,我是在读高二那年才百分之一百确定的。
那天是第一次文理分科考试成绩出来后,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跑在前排,看多媒体上列出来的分数,我看见自己的分数从平时的500+一下滑到200+。从半山腰跌落谷底的感受,是无助,是绝望,那是我高中时期经历的第一次巨大落差。
看完成绩后的那节自习课,时间过得格外的漫长。那四十五分钟,不敢释放情绪也不敢找人聊天,好不容易熬到下课,走到操场之后想找个无人的角落默默舔舐伤口,都是件奢侈的事情。
我独自坐在足球场球门边,抱着令人头大的生物书倚在门杆边,尝试着去看懂孟德尔遗传学,什么基因,XY,Aa,十六种组合,然而结果是,啥也看不懂。失声痛哭过后,我脑海里冒出一个念头——当老师。
我想,一定有很多跟我有着类似经历和同样遭遇的学生。因此,我想当一名老师,我想研究通俗易懂的学习方法,把自己总结的经验传授给求学路上迷惘的学生,尽量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少经历一些苦楚。
这个暑假,我在托管所做兼职,主要负责学生们的作业辅导,我很开心,因为我终于实现了当老师的小小愿望。
“郝老师”这个词是我觉得是继小书同志后我最喜欢的称呼,每天我都在和学生们打交道,和他们斗智斗勇,为他们解惑答疑,看着他们一点一点进步,那种扑面而来的成就感让我第一次体会到实现理想时的幸福。我享受着这样的状态,并深陷其中陶醉其中。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工作后出现的频频问题让我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学生们对于学习消极的态度、作业敷衍,不被理解的解释,最让人窒息的,是学校各种束缚人的条条框框,还有那毫无意义的虚伪的表面工作。
对于这些,我开始感到厌倦和想要逃避,可我又不能改变现状,不,准确地来说是根本不可能改变,这种无可奈何的无力感让我身心俱惫,无声的嘶吼不过也只是一种无力反抗而已。
以前一心想着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没想到工作之后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瞬间让理想破灭,对于理想的坚持有了动摇之心,第一次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有了刻骨铭心的领悟。

说起来,高考结束后至今,我一共有过三次打工的经历。
第一次是在高考结束后,在县城里一家小型厂做包包的零部件,是以寄件的形式算工资,也就是说,做的数量越多工资也就越高,可是小县城里的工价,低廉得令人发指。
整整十一天,523块钱,有点讽刺又有些心酸。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高考生,对社会抱有美好纯洁的幻想,以为找份还不错的兼职度完假期是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可是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事实并非如此。廉价劳动力这个词既然也会发生在我的身上,我毅然决然地选择用谎言的方式提出辞职申请回家。
第二份工作是大一上学期结束以后,跟朋友一起进厂,工资在同龄人当中还算比较可观。这份工作的心历路程就比较跌宕起伏,我把它归结为:好奇——怀疑——迷茫——自救。
刚开始工作的前三天,是学习阶段,组长教我们如何操作。初入职场的我们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东西学得虽慢但精,像学习一样抱有崇高敬意,有什么问题会及时问组长,问老员工,他们也都会耐心的为我们解答。
可是到了正式上班阶段,问题层出不穷,经常被组长嘲讽道:你们大学生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毫无温度的言辞将我们的自尊践踏得体无完肤。再看看身边四五十岁的叔叔阿姨手脚麻利的工作,有质有量,我陷入了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好没用,书也读不好,工作也做不好,难道我们真的连他们也不如吗?”
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迷茫,和我们一起工作的,有985 、211的大学生,当时我在想,如果读书的尽头还是进厂打工,那么大学四年的意义是什么呢?还不如提前进厂。
再后来,是自我救赎。我听在厂里工作了很多年的一位姐姐说起了关于她的故事,她初一就辍学外出打工,从此再也没上过学,一生都在后悔当中,以至于现在哪怕请家教的钱再贵,她也会毫不犹豫的供家里两个孩子补习。
我听过她对我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好好上学,你还有机会,不像我,真的好羡慕你啊!”以前听很多人说过这些话,但从一个历经千辛万苦的人嘴里说出来时,还是会忍不住感慨万千。
她经常叫我跟她说一些校园故事,对于大学生活她充满了好奇,每次我向她徐徐道来的时候,她都会把头侧向我那边仔细听讲述,还时不时地问我一些关于考研考公的问题,我们每天偷间隙时间聊天,就这样一直持续到我办理离职那天。
那个姐姐曾说,每次听我讲故事,感觉我好像在发光,但我也想说,其实她又何尝不是在救赎我。终日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机械式工作,与她短暂的聊天让麻木的我渐渐找回了自我。
在厂里,我见识过很多低质量男性,他们当中不乏有抛眉弄眼的,阅女无数的,还有不尊重为人妻的,整个工作氛围被欺骗、忽悠、不尊重女性的烟雾笼罩着,所有人都不可靠,因为他们都是戴着面具伪装谋生。甚至更夸张的是,我第一次听说“临时夫妻”这个词,于我而言,肮脏至极,我厌恶这样的工作环境。
有人说,提前看清社会的残酷未必是一件坏事,至少,了解社会生存法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但我想说,如果可以,我宁愿一直抱有善意去拥抱这个世界。
后来我才后知后觉,“提前进厂”它带来的好处除了实现经济独立之外,同时也夺走了我们很多宝贵的东西。
我逐渐意识到读书的意义或许不在于挣很多钱,而是在于校园、书本中提供的价值,它们是无论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比如新生报到、军训、校园恋爱、大学课堂、校园食堂、校园单车、图书馆自习、周末宅在宿舍追剧、大学室友聚餐、参加各种比赛、社团活动……
尽管毕业后工作我仍会面临各种奇葩的同事还有虚伪的人际关系,也许情况会比在厂里发生的还要糟糕。但至少,我曾拥有过校园里的那份美好,留着那份美好在心里,内心世界就不会被世俗所污染。
不论是事与愿违的托管所工作,还是低廉的做寄件工作,又亦或是高昂的进厂打工,我得出的结论:打工的确会消磨掉一个人对于生活的热情,让人变得消沉颓废。
可,人活着,又不得不为了生活选择咬牙工作。

工作的那段时间,心情很糟糕,理想破灭就像陪伴了很久的人突然离世,生活一下子没有了希望,日子没有了盼头。
有时候想,既然生命的尽头是以油尽灯枯告终,那么人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回家后的这几天,父母有的时候会早出晚归的工作,在他们下班前,我会为他们提前备好可口的饭菜,一家子人健健康康的坐在院里,唠着家常吃着饭菜,我好像又重新活了过来,这不就是活着的意义!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理想与工作,爱情和事业同样也是。我终于与自己和解:哪有那么多尽人意的工作,工作就是表演,上班拖着面具互道几句寒暄,说点体面的客套话,下班摘下面具回归正常生活,谁也都不是小丑。
经历了理想破灭之后,我也意识到,今后迈入社会,真正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只会越来越少,哪怕是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也不乏未来会面临各种瓶颈和糟糕透顶的事情。
每次辞职离开,我都会庆幸自己还能再回到校园上学,比起每天上演宫斗剧斗个你死我活,闹个心力交瘁,我更享受校园里一个人独来独往的散装自由。
经常听身边已经工作的家人朋友抱怨工作,也听一些刚毕业的师哥师姐吐槽职场内卷现象严重,离开校园之后,快乐离我们便渐行渐远。
也不知道提前对未来充满焦虑是否影响今后做决定,但唯一我敢肯定的是:随着时间的消逝,快乐会向长大的人挥手告别。
时常去回味记录的校园生活是我工作中摸鱼的一部分,多彩的校园生活于我而言就好像是续命的养分,每次翻看我都会从中汲取些能量,蓄满力量后又整装待发。
既然如此,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珍惜当下的校园时光,为以后工作的快乐源泉储蓄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