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形式主义之弊,筑基层发展之基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深受形式主义困扰的基层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活力。这一规定的出台,充分彰显了党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坚定决心,为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形式主义,犹如基层工作中的 “顽疾”,长期以来严重阻碍着基层工作的高效开展。在实际工作中,文山会海现象屡禁不止,一份份文件、一场场会议,看似在强调工作的重要性,实则消耗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过度留痕的工作方式,让基层干部陷入了 “为了留痕而工作” 的怪圈,将大量的精力耗费在制作台账、拍摄照片等表面功夫上,而真正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群众的时间却所剩无几。重复督导检查更是让基层应接不暇,不同部门的检查标准不一,要求各异,基层干部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不同版本的材料,严重干扰了基层工作的正常秩序。这些形式主义问题,不仅让基层干部疲惫不堪,更让群众对政府工作产生了不满,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此次《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直击形式主义的 “要害”,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的举措。在精简文件会议方面,明确要求严格控制文件数量和篇幅,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提高会议质量,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在规范督查检查考核方面,强调要优化考核指标,减少过度留痕的要求,注重工作实绩,避免简单以材料、数据来评判工作成效,让基层干部能够将更多精力放在实实在在的工作推进上。这些举措,为破解基层治理 “小马拉大车” 的难题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
为了确保这些举措能够真正落地见效,我们必须健全为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各级部门落实减负规定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仍然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进行严肃查处,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另一方面,要完善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各级领导干部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中的责任,对因工作不力导致形式主义问题反弹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还要建立基层反馈机制,畅通基层干部反映问题的渠道,及时了解基层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对减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
基层干部作为政策执行和服务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其工作状态和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通过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能够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将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基层干部在减负政策的支持下,积极担当作为,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生动案例。比如,某乡镇在落实减负规定后,基层干部有了更多时间深入农村,了解村民的实际困难,帮助村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这些案例充分证明,只有为基层干部减轻负担,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作为基层干部,我们更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要深刻认识到,政绩不是靠文件、会议和表面功夫堆砌出来的,而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通过为人民群众带来的福祉来体现。在工作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勇于担当作为,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推诿、不退缩,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实际行动为基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健全长效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积极担当作为,就一定能够破除形式主义的 “藩篱”,为基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携手共进,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积极的行动,为基层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