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回了趟山东老家,按照要求于3月7日我与爱人在家隔离观察14天,社区工作人员非常周到地为我们服务,把我们日常需要的物品送到我们手中,每天的垃圾及时帮我们清走。我们每天非常配合他们的工作,健康打卡、报体温。这十四天,做到了足不出户,但不容易。
2018年,卢风宝老师看到我每周一次在简书中发的“校园微生活”系列文章,感觉有点意思,希望我有机会整理一下结集出版。我答应了,便默默地准备,一晃两年过去了。之所以迟迟没有完成任务,不是因为太忙抽不出时间,是想到了自己的这些微创新真的会有所价值吗?更重要的是,这些行为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吗?
约定,我是比较信仰的,朋友的信任时常给我意想不到的力量。这次隔离,在我租住的小小房间里,便有了机会把思绪推移到2016年7月8日,那时是我来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的第一天,一幕幕的情境如过电影一般,我安静地坐在书桌旁,悠闲地敲打着电脑的键盘:问题发现、问题分析、解决方案;学校空间、关怀管理、课程教学、教师成长、学生发展。文字如水般流淌,文章就这样一篇篇成形,情感也变得丰富起来。喜悦自己这三年多的收获、感恩与我相遇的所有人,他们有我的家人、北京市育英学校的领导与老师、密云区教委的领导与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与专家、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所有的师生员工,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方方面面的朋友们,都给了我无私的帮助与支持。
在撰写每一篇文章时,我十分虔诚地学习了很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参考了很多论著中作者的观点,多数我都尽量标注了参考文献与出处,但因自己的粗心大意可能还会有疏漏或不准确的地方,在此我一并表示感激,并请求谅解。但是,让我感到无比兴奋的是,您的辛勤付出与研究成果,给了我启发,让我有了做好自己学校实践工作的灵感与理论依据,更容易转化为现实的方案和行动指南,能够有效解决问题。我觉得我很幸运,遇到了这么多善良的人,阅读到了、聆听到了这么多的思想。
我天生就是个善于做小事的人,所经历的学校,我都会谨小甚微地去观察与体会那些细枝末节的事物,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尤其是儿童或青少年,我们不能轻易决策、率性而为,否则,会犯下错误,戕害他们的身心。
十几年做校长的经历,我明白,办一所学校可以有多种途径来推动工作,可以是宏大的理念先导,可以是高端的技术撬动,可以是同一模式的强力推进,还可以是执行上级标准,效仿他人现成经验,但我认为,学校是一个存在生命规律的生态系统,不同起点与环境下的学校,其治理理念、逻辑是不一样的。学校需要潜下心来,尊重每一个人生命成长的可能性,并着眼未来,从小处着手,运用微创新领导力,开启每一个人生命前行的阀门,撬动学校管理固化的坚冰,慢慢改善学校教育新生态,改良学校的各种生产关系,从而全面提升教育生产力。
就像老子说的那样:“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易”和“细”不是小,而是起点不能高不可攀,否则,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会无功而果。所以,“易”和“细”不是不进,而是遵守成长规律,循序渐进,最终实现“成就每一个人”的目标。
校长智慧源于教育生活,源于对教育对象的观察与思考。一个细小的设计,一个偶然的举措,都会引发教育观念的改变。而这,都会折射出校长的领导力,映射出学校教育观念的改变。可以说,一个好的行为设计,对师生的辐射影响更大,会在有形与无形中开出新的灿烂的花朵。
夜深了,这天正好也是隔离结束的最后一天。余尤未尽,还在满满的收获之中,终于完成了书稿。
想起了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一则小诗: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你不再追求空泛的成长,只是开始修养自己的性情;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也许,这本微不足道的论著还可以见证其中的描述呢!
我的那些“校园微生活”,仍会继续连载中,我相信细节的力量,它会指引着我,向着那迷人的远方!但是,我也会注意绝不能陷入自己所熟悉的“微世界”,而是试图用他人能够接纳的方式进行表达,表达的过程,便是走出自我,期待着别人的理解和接纳。
它是健康的关注、是专一的追求、是人生的担当、是幸福的邀请……那是教育的“桃花源 ”,是教育真理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