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注《随园诗话》(1141)下

【原书卷十三·九】

吴在席上题《盆中飞白竹》云:“渭水清风谱,流传有别支。出蓝夸逸品,飞白擅奇姿。名以中郎重,根从子敬移。森然一笔起,暖若八分披。卷叶轻于,抽枝弱比丝。映花风独转,拂草露俱垂。细细分龙节,轻轻洗玉肌。生来凤尾贵,不怕雀头痴。影落屏风小,香传棐几迟。恰添承旨石,同上伯英池专室何媿,登床赏自奇。地依萧寺好,人在晚晴宜。彼东南秀,珍逾十二时。品题无与可,笃好有羲之。北馆承家学,南宫得画师。绿窗窈窕,红烛照参差。兰墨传新样,鱼笺折枝。好将端献笔,追取顺陵碑。”维鹗,太仓人。佳句尚多,仅录其吉光片羽者,不料其即赴玉楼也。陈生,博引群书,两主试愕然不知来历。余尔时年少气盛,语侵主司,以故愈不得售;亦其命运使然耶?有《哀两生》诗,存集中。

飞白竹,竹的一种。以其叶有白纹如飞白书,故名。别名“观音竹”,《川沙厅志·竹木之属·飞白竹》:“一名观音竹,矮不盈尺,绿叶中间白纹,酷似飞白书,故名。”

吴维鹗题《盆中飞白竹》一诗,将“飞白竹”比作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故诗中之人物、典故多与王献之有关。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琅邪(今属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东晋书法家、诗人、画家、官员.与父合称“二王”,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列“四贤”。幼年随父学习书法。成年后得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等职。先后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太元十一年(386),病逝,时年四十三岁。王献之善楷、行、草书。其楷书体势开张,气峻韵和;其行草书笔法灵动,纵逸豪迈,饶有气势,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存世书迹有传本《鸭头丸帖》《中秋帖》《地黄汤帖》《送梨帖》,刻本有《洛神赋十三行》《十二月割至贴》等。同时,王献之还善于作画,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目其画为“中品下”。王献之学习张芝,主要是效法其字字贯通的气势,变革发展了张芝的草书,即省并点画,务求简易,便于书写和血脉贯通。同时他又变革其父的草书,主要用“极草纵之致”,极力发挥“一笔书”的笔势。王献之笔下的草书既有别于张芝,又有别于王羲之,自成一家。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庾肩吾《书品》将王献之的书法定为上中品。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并评其真书第四、行书第二、章草第一、草书第三,与其飞白书都为神品,他的八分书则被列为能品。盛熙明在《法书考》中则将其书法列为上品。

渭水,即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横跨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干流全长818公里,流域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

渭水清风谱,流传有别支。笔者理解为:渭水浊而清风清,渭水与清风在同一谱系中,则一定是传承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分支。喻意王献之的书艺与前辈有所不同。

出蓝,音chū lán,出:指出于;蓝:蓼蓝草,可作染料。谓从蓼蓝草中提炼出的靛青,颜色比蓼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飞白,音fēi bái,亦作“飞白书”。一种特殊的书法。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匠人用刷堊(白色的土)的帚写字,蔡邕见后,归作“飞白书”。这种书法,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枯笔所写。汉魏宫阙题字,曾广泛采用。唐·张怀瓘《书断》上:“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唐·李绰《尚书故实》:“飞白书始於蔡邕,在鸿门见匠人施堊箒,遂创意焉。”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萧’字存焉。”清·赵翼《王述庵道经毘陵停舟话旧》诗:“焚黄诏特荣先垄,飞白书应起赐楼。”

中郎,音zhōng láng,官名。郎官的一种。即省中之郎,为帝王近侍官。战国始设,汉代沿置,秩为比六百石,属光禄勋(秦及汉初为郎中令)。此处指蔡邕。唐·张怀瓘《书断》上:“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

子敬,即王献之,字子敬。

名以中郎重,根从子敬移。意思是,飞白书的名气因为相传是东汉时左中郎将蔡邕所创而被推重,但飞白书的根源则是在王献之。

一笔,音yī bǐ,一笔书的省称。一笔书,又名草书,书法术语。指草书文字间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如一笔直下而成,故名。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创制的一种草书体。又称“连绵草”。唐·张怀瓘《书断》称:“伯英(张芝)章草,学崔(瑷)、杜(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

八分,音bā fēn。汉字书体名。字体似隶而体势多波磔。相传为秦 时上谷人王次仲所造。关于八分的命名,历来说法不一,或以为二分似隶,八分似篆,故称八分;或以为汉隶的波折,向左右分开,“渐若八字分散”,故名八分。见唐·张怀瓘《书断上》:“近人以为八分非定名,汉隶为小篆的八分,小篆为大篆的八分,今隶为汉隶的八分。”唐·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陈仓石鼓又已讹,小大二篆生八分。” 唐·韩愈《醉赠张秘书》诗:“阿买不识字,颇知书八分。”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铁蟾聪明绝特,善诗歌,又工八分。”

縠,音hú,古称质地轻薄纤细透亮、表面起皱的平纹丝织物为縠,也称绉纱。縠是一种表面起皱纹的丝织物,现称为绉。《周礼》疏:“轻者为纱,绉者为縠。”《名义考》:“縠,今之绉纱也。”《释名》:“縠,粟也。其文足足而成踧(蹙), 视之如粟也。”织物起皱的方法很多,有的用强捻丝线,使在织物中收缩起皱,有的用两种不同伸缩率的纤维,经交织产生不同的伸缩而起皱。绉和纱不同,主要是经丝要加强捻,一般捻度1000捻/米以上,还要配合经丝的左右捻向的不同使其相间排列,而呈现凹凸的皱纹效果。唐·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袖软异文绫,裾轻单丝縠。”《宋史.食货志上三》:“其纤丽之物,则在京有绫锦院,西京、真定、青、益、梓州场院主织锦绮、鹿胎、透背,江宁府、润州有织罗务,梓州有绫绮场,亳州市绉纱,大名府织绉縠......以供服用及岁时赐与。”

龙节,音lóng jié。释义:1、龙形符节。《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郑玄 注:“泽多龙,以金为节,铸象焉。”2、泛指奉王命出使者所持之节。唐·王维《平戎辞》:“卷旆生风喜气新,早持龙节静边尘。”宋·苏轼《表忠砚碑》:“金券玉册,虎符龙节。”3、竹节。亦借指竹。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三引吴维鹗《题盆中飞白竹》诗:“细细分龙节,轻轻洗玉肌。”

凤尾,指凤尾竹,也指科举中式之排名在后者。本条诗话之“生来凤尾贵”句,乃是双关。

雀头,音què tóu,雀头结的省称。雀头结,绳艺编结中的一种打结方法。红绳雀头结的寓意是喜上眉梢,心情雀跃。因形状酷似《西游记》里孙悟空头上的金箍,故又被赋予了一生所爱的寓意。

棐几,音fěi jǐ,用棐木做的几桌。亦泛指几桌。棐通“榧”。木名。香榧,也叫“野杉”。《晋书·王羲之传》:“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浄,因书之,真草相半。”宋·陆游《初夏》诗:“细煅诗联凭棐几,静思棋劫对楸枰。”元·揭傒斯《和傅与砺近日》之一:“棐几看云凭,衡门罢月关。”

香传棐几迟,意思是,王献之的书艺成名比其父王羲之晚。《晋书·王羲之传》:“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浄,因书之,真草相半。”

承旨,官名。1、唐朝有翰林学士承旨,属翰林院,位在诸学士之上。唐宪宗元和元年命郑絪为翰林学士承旨,凡是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等,都得专对。宋元两朝都沿用此制;明朝废。2、枢密院承旨,属枢密院。五代设枢密院承旨和枢密院副承旨,以各卫将军担任。宋承袭五代官制,除设枢密院承旨、副承旨外,而有时又增置枢密院都承旨、枢密院副都承旨;掌管承宣旨命,通领院务。五代有殿前承旨、枢密院承旨,御史台、三司、閤门、客省承旨。五代后晋高祖天福五年 (940)除翰林学士承旨外,殿前承旨改为殿直,枢密院承旨改为承宣,御史台、三司、閤门、客省承旨别定其名。宋朝有枢密院都承旨、副都承旨、翰林学士承旨等。3、唐朝内官,高宗龙朔二年 (662) 置五员,正五品,位同才人; 咸亨二年 (671) 废。4、西夏中书、枢密、内宿司、磨堪司、功德司等置,位各司正、副职之下。按:此处应该是指某位担任过承旨官职的书法家。

伯英,指张芝(?—192),字伯英,敦煌郡渊泉县(今甘肃省瓜州县)人。东汉书法家、“草书之祖”,大司农张奂的儿子。出身名门,拒绝朝廷征召,潜心研习书法。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后人评价其创造了草书问世以来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汉献帝初平三年,去世于家中,著有《笔心论》,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没有真迹传世,仅存《八月帖》等刻帖。

伯英池,典故。张芝,字伯英,出身宦门,而无纨绔气,勤奋好学,潜心书法,尤好草书,师承崔杜(崔瑗、杜操,均为东汉书法家)之法,其父张奂为方便张芝兄弟习文练字,着人锻造石桌、石凳、墨池于河边,从此,张芝兄弟以帛为纸,临池学书,先练写而后漂洗再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水为之黑,后称张芝墨池。更将崔杜笔法,烂熟于心,终于摆脱旧俗独创一体,转精其妙,以成今草。字之体势,一笔所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字迹气脉贯通,隔行不断。古人谓之:“一笔飞白”,开书法之一代新天地。历代书法大家誉称张芝草书为“一笔书”,尊称张芝为“草圣”。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对汉、魏书迹唯推钟、张草书,亦颇受其影响。他的书迹在《淳化阁贴》存有五帖,并著有《笔心论》,今已失。

何媿,音hé kuì,意思是有何羞愧?媿,“愧”的异体字。宋·苏轼《和陶劝农六首》诗:“我良孝爱,袒跣何媿。”

登床,典故,登床常侍。《太平御览》卷七四九引《唐书》:“刘洎除散骑常侍。洎性疏俊敢言(疏俊,疏放峻急,俊通峻)。太宗工王羲之书,尤善飞白。尝宴三品以上于玄武门,帝操笔作飞白字赐群臣。或乘酒争取于帝手。洎登御床,引手得之。皆奏曰:‘洎登御床,罪当死。请付法。’帝笑而言曰:‘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唐·刘洎性情疏放峻急,不拘礼法,一次,为得到太宗所写的飞白书,竟登上御床,抓住帝手抢取。后因用为不拘礼法,性行疏狂的典故。按:此处的“御床”,并非皇帝睡觉的床。床在中国出现较早,说明商代已有床,但不为睡觉专用。从实物来看,最早的床是在信阳长台关一座大型楚墓中发现的,上刻绘精致花纹,周围有栏杆,下有6个矮足,高仅19厘米。春秋以来,床往往兼作其他家具。人们写字、读书、饮食都在床上放置案几。唐太宗的御床,实际上是一个木头台子,上面有几案,人们盘腿而坐,可以读书写字。

萧寺,音xiāo sì,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后因将僧寺、寺院称为箫寺。

擢,音zhuó,汉字,本义指抽引,拉拔。引申为官员的选拔,提拔。《说文》:“擢,引也。”《小尔雅》:“拔根曰擢。”《方言二》:“擢,拔也。”《后汉书·公孙述传》:“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梁启超《谭嗣同传》:“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十二时,音shí èr shí,释义:1、古时分一昼夜为十二时,以干支为记。《左传·昭公五年》杜预注有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映、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名目,虽不立十二支之目,但已分十二时。至以十二支记时,《南齐书·天文志》始有之。2、犹言一昼夜,全天。唐·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诗:“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宋史·葛邲传》:“十二时中,莫欺自己。”

与可,即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从表兄,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曾称赞他为诗、词、画、草书四绝。草书已经失传,尚有四幅墨竹传世。“成竹在胸”即是苏轼赞其画竹之语。

羲之,指东晋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321—379或303—361),字逸少,世称王右军。琅邪(今山东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淮南太守王旷之子。

窈窕,音yǎo tiǎo,基本意思是指心灵仪表兼美的女子样子。亦作“窈窱”。汉·扬雄《扬子·方言》):“窈,美心为窈。窕,美状为窕。”注:窈:幽静也。窕:美好也。又《广韵》:“善心曰窈,善色曰窕。”本条诗话中“绿窗窥窈窕”句,乃是赞美草书流畅的线条如心善貌美的女子一样给我们的感觉。

参差,音cēn cī,在此处的意思是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汉书。扬雄传下》:“仲尼以来,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本条诗话中“红烛照参差”句,乃是指草书书法点画、分行、布局变化无常的形态。

兰墨,音lán  mò,兰烟墨的省称。中国古代的墨分为松烟墨、油烟墨、兰烟墨。古代制墨,多用松木烧出烟灰作原料,故名松烟墨。油烟墨,主要是利用“桐油烟”与“漆油烟”为制墨原料制作的墨锭。兰烟墨,在分类上与松烟墨、油烟墨并列,但未见有专门解释其原料及工艺的文献。目前见到的实物多是明清时徽州制作,上有“兰烟”二字。兰,指兰花,喻指芳香。兰烟墨,应该是指在制墨过程中加入了冰片、麝香等香料的墨锭。明代中期以后,在整个徽州地区,出现了“徽人家传户习”的制墨景象,使得徽州成为全国制墨业的中心。

鱼笺,音yú jiān,释义:1、鱼子笺的简称。古时四川所造的一种纸。唐·羊士谔《寄江陵韩少尹》诗:“蜀国鱼笺数行字,忆君秋梦过南塘。”2、代指书信。元·任昱《寨儿令·书所见》曲:“碧波深不寄鱼笺,翠衾寒犹带龙涎。”明·屠隆《彩毫记·湘娥思忆》:“水绿湘江渺,纵有鱼笺难寄。”

折枝,音zhé zhī,释义:1、折取草茎树枝。比喻轻而易举。《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朱熹集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言不难也。”一说为按摩。赵岐注:“折枝,案摩。”一说为折腰。支,通“肢”见《文献通考·经籍考》引宋·陆筠《翼孟音解》。后亦用为为长者效劳之典。《后汉书·王畅传》:“以明府上智之才,日月之曜,敷仁惠之政,则海内改观,实有折枝之易,而无挟山之难。”唐·杜秋娘《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2、花卉画法之一。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故名。唐·韩偓《已凉》诗:“碧阑于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宋·仲仁《华光梅谱·取象》:“(六枝)其法有偃仰枝、复枝、从枝、分枝、折枝。3、折枝诗的简称。折枝诗又名诗钟,是韵文中一种别具风裁的传统文学。清初从福建兴起。据清代徐兆丰《风月谈余录》云,作诗钟,在确定题目之后,用线缀以铜钱,系香寸许,下面用铜盘承接,香焚线断,钱落盘鸣,其声锵然,有如击钵催诗,作为构思时间的限制,故名诗钟。折枝为七言诗中的两句,要求对偶,如折花之枝,逞艳扬芬,故又名折枝诗。

端献,音duān xiàn,端正贤良的意思。端:一般指品性端正、端庄,为人正直。献: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尚书·益稷》:“万邦黎献共惟帝臣。”又:献臣。端献,多作为谥号。如,宋英宗的四儿子赵頵,谥号是“端献”。再如清代固伦端献长公主(1633—1648),太宗第七女,孝庄文皇后所生。初号淑哲公主。嗣封固伦公主。死后,谥号也是“端献”。

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位于咸阳城东北20千米处渭城区底张街道韩家村。杨氏死于咸亨元年(670),先以王妃礼安葬。天授元年(690)武则天追封杨氏为孝明高皇后,改墓称陵。唐玄宗即位后,下诏削去杨氏孝明高皇后称号,仍称太原王妃,将顺陵改回王妃墓,但后世习惯性仍以顺陵称之。

顺陵碑,历史上的顺陵陵园至少有过两通石碑,一通是咸亨元年(670)九月埋葬杨氏时“官为立碑”,由唐高宗亲自撰写碑文,后不知此碑散于何处,其形制规格和碑文内容今天已无法知道。另一通是长安二年(702)制立的顺陵碑,历史上称为《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此时杨氏已死了32年。该碑文由武三思撰文,唐睿宗李旦敕书写碑,共4000多字。碑文字体方正,兼以篆隶,劲健有力,每字大一寸五分,还采用了武则天新创造的文字16个。顺陵碑矗立了854年,碑高约6米,宽3.2米,刻文四五千字,加上碑首、碑座,通高在10米左右,超过了乾陵高宗《述圣纪碑》和武则天的“无字碑”,这在唐朝的皇亲国戚陵墓中绝无仅有,令人惋惜的是这座绝世名碑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毁于关中大地震,断为多节,后被人拿了去修砌渭河堤坝。清代之后,人们从河岸上发现了残段,传世共8块,文字共18行,46字,这就是著名的“顺陵残碑”,为书法家所推崇的石刻珍品,今人只能从咸阳博物馆里收藏的残碑中领略顺陵碑当年的风采。南门外有一遗址,周围有破碎砖瓦,应是碑毁亭塌后的废墟。顺陵碑中使用的武则天所造的新字时间约为永昌元年(689)4月至载初元年(690)1月,由她授意或亲拟,武承嗣主持,这些字唯有“曌”字使用至今,尽管有人认为顺陵碑中的字含有“迷信、复古、愚民”等思想,但作为汉字,这些字不仅为研究武则天提供有力证据,而且在中国的文字发展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页。

吴维鹗(生卒年不详),太仓人。举人。吴伟业孙。其他无考。

吉光片羽,音jí guāng piàn yǔ,汉语成语,吉光: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名;片羽:一片毛。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一:“武帝时西域献吉光裘,入水不濡。”

玉楼,音yù lóu,典故“玉楼受诏”的简称。玉楼:传说中仙人居住的楼宇。文人早死的婉词。唐·李商隐《李贺小传》:“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清·周亮工《古香学时诗序》:“不然,才名如李贤贺而玉楼受诏,犹在终贾之年,岂不备极荣休。”

陈生,指松江府廪生生陈迈晴。

五策,指清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第三场五道策问题。顺治二年(1645)举行了清代第一次乡试,确定的试题内容为:“第一场,试四书义三篇,经义四篇,士子各占一经;第二场,试论一篇,诏、诰、表各一,通判五条;第三场,试策五道。”后几经变化,至乾隆时期终成定制:“乡会试题,第一场,《四书》制义题三,五言八韵诗题一;第二场,《五经》制义题各一;第三场,策问五。”所谓“三场五策”,即是指第三场考五道策问题(一说是三场考试五道策问)。

主司,音zhǔ sī,此处指科举的主试官。唐·李白《送杨少府赴选》诗:“天子有盛才,主司得球琳。”《新唐书·选举志上》:“举人既及第,缀行通名,诣主司第谢。”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康熙丁卯科,江南主司乃北平米汉雯也。”

附:清·袁枚《哀两生(己卯)》:甲子分校南闱,荐两卷不售,一松江陈迈晴,一太仓吴维鹗。陈故宿学,榜后作百韵来谒,斐然成章。未几病死。吴为梅村先生曾孙,少年玉貌,登癸酉贤书。亡何亦死。蓬蓬江南春,青青芳兰枝。举世既莫采,秋风复败之。兰败复何言,寸心伤美人。美人如明月,曾照幽兰春。吴生华腴族,弱冠人如玉。陈生云间彦,烟霄蹲鸑鷟。荐君不识君,孤琴弹白云。相感来相访,赏音良不爽。忽弱一个焉,天道其如何。再闻双璧埋,吾泪空滂沱。吹花不上天,一坠且黄泉。世上峩峩冠,宁如两生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029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238评论 3 38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576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214评论 1 28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324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392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16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196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631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19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090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767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410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9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28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952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979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