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咏清明节古诗词赏析(一)
王传学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历书》)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有许多以清明为题材的作品,或记踏青游兴,或表祭祖情感,或抒羁旅愁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唐代诗人杜牧,在行路途中,可巧遇上了雨。细雨纷纷,引人断魂。杜牧的《清明》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诗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节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诗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诗人融景伤怀,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不由得愁绪满怀。如何排遣愁绪呢?诗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诗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到这里戛 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这种景象不仅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更是表达了世人清明时节的思想情感,因而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使这首《清明》诗流传甚广,成为清明诗的代表作。
同是清明这一天,中唐诗人贾岛和几个好友一起在园林当中小聚,写下了《清明日园林寄友人》一诗: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此诗是诗人在与朋友聚会园林中即兴所至,这首诗大概的意思就是描述了清明时节的情景,清明这一天,诗人和几个好友一起在园林当中小聚,天气晴朗,春风和煦,柳絮随风飞扬,清明乞新火过后,人们的厨房里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饭的轻烟,下阙诗文表达的就是对于两位好朋友的寄语,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希望和祝愿。通篇读下来,不难发现,欢乐的小聚会中,不免透露出了诗人朋友目前不堪的处境,略略的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无奈的心情。
唐代诗人戴叔伦的《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抒发思乡之情: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诗的意思是:送友人离开的那天车马喧哗,车夫催促着连夜赶装行李。和友人聊了一夜,现在天明了,户外的柳叶上挂满了白霜。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满头白发,端着酒杯谈着家乡的往事。以前嫌子女与自己分别时泪流满面,现在自己想起故乡不禁泪湿衣裳。
诗人在清明节送友人回乡,想起故乡和家人,当初年少离家,而今两鬓霜白而客居他乡,不禁感叹年华逝去,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清明夜》,别有一番情味: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歌,
遥听弦管暗看花。
这首即景小诗,用白描的手法,平淡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清雅寂静的清明月夜。
首句描写出诗人所处的环境是宜人的,月色是朦胧的,美好的月色使诗人迷醉于清明之夜,对环境的交待衬托出了诗人对美景的爱惜,也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次句写在微风拂过的月色朦胧的清明之夜,诗人处在碧玉栏杆和红砖墙下的府邸里。诗人用“碧和红”字显示了自己愉悦的内心,在夜晚所望之处全是一些美好的色彩,以及精雕细琢的建筑,喜笑开颜,好不爽朗。
第三句则写了诗人独自踱步在回旋的走廊中歌唱。诗人处在如此清明之夜迷人的月色中,喜上心头,开怀歌唱,在回廊里唱着歌抒发着内心愉悦的情怀。
尾句交待出诗人思绪飘向了远方,恰又听到了远方的管弦之声,于是诗人安静下来认真倾听着弦声,自是不休闲。从另一方面,“遥听”和“暗看”却也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
此诗意境清朗,景物颜色对比鲜明却又柔和,诗人在夜里听乐看花,怡然自得,但绕着回廊行而复歇,却含蓄点出了此闲适后的寂寞孤独,流露出诗人的真正心意。
晚唐诗人韦庄的《长安清明》,透露着对盛世的怀念:
蚤是伤春梦雨天,
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
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
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
暗喜风光似昔年。
首联写景:忽然之间,已经是细雨飘飞的春天了。梦雨,春天如丝的细雨。怎能忍受芳草青青,一片碧绿的景色!可堪,意思就是不可堪,不能忍受,这句实际是说芳草非常美。
颔联写宫中把新火赐给大臣。古代风俗,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的皇帝于此日要举行隆重的“清明赐火”典礼,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臣民的宠爱。大臣们无事,以蹴鞠为戏。上相,泛指大臣。白打钱,玩蹴鞠游戏,优胜者受赐金钱,称“白打钱”。
颈联写路上骏马乱叫。红叱拨:唐天宝中西域进汗血马六匹分别以红、紫、青、黄、丁香、桃花叱拨为名。泛指骏马。绿杨丛里,秋千上下飞舞。画秋千:装饰美丽的秋千。
尾联点出游人还记得以前太平时候的盛事。韦庄是晚唐时人,当时社会动荡。这和昔年相似的风光,引起心头的隐隐快乐。
这首诗写的是都城长安清明时节的人事和景物,语言清新。尾联却点出“风光似昔年”,“记得承平事”,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盛唐的怀念之情。
唐代诗人张继的《闾门即事》,感叹民生凋敝:
耕夫召募爱楼船,
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
清明几处有新烟。
此是清明时节,诗人站在门口,对眼前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的诗。
正是春耕时节,耕夫都被招募上了楼船,万顷农田都长满了青青春草。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间不用火,清明之后本应“处处有新烟”,现在却因战乱,农民都被征召去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芜了,只有寥寥几处的人家燃起新烟,一片凄凉。特别是“试上”一词,把诗人不敢窥望凄凉之景的心情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张继另一首《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抒发了惆怅心情: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诗人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登进士,然铨选落第,归乡。此诗当作于此时。
前两联写景:清明时节,洛阳龙门一带下了一天的雨到傍晚渐渐停止了;时值暮春,清冷的汝穴风越刮越大。古代传说,汝州风穴山中常起大风,故称。官路上只闻得数声鸟啼,令四周更显寂静。在塌毁的墙垣缝隙中,几朵野花开着,装点着此处的空寂。这两联写出了清明时节洛阳城东一片冷落、静寂的环境,烘托出诗人的失落心情。
后两联诗人生发感慨:如今想要去仕宦為官,却惭愧才能不及当时的同辈俊秀(鸣玉:比喻出仕在朝)。只好归隐,效法江湖上无拘无束的老渔翁。这是诗人的激愤之语。往昔所交游的知心好友至今皆已不能相见,只好抱著惆悵的心情,徘徊在洛阳城东。诗人虽中进士,却在铨选官职时落第,只好回乡归隐。时值清明节日,诗人触景伤情,表达了内心的苦闷与惆怅。
晚唐诗人温庭筠,以旁观者的眼光写了清明时节的场景,体现出自己对上层官僚社会侈靡风气的讽刺: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清明日》)
温庭筠这首《清明日》写人们在清明那天外出踏青的喜悦心情。
清明日的清晨,清蛾飞舞,色彩斑斓,犹如在画扇中一样。桃树满园,桃花和郁金花竞相开放,红遍了田野。人们兴冲冲结伴踏青,出发时看到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颤颤欲滴,归来时领略到微风穿过柳丝拂面而来。骄傲的马匹在帐帏旁昂首嘶鸣,鸡群从刚打开的笼子里争先恐后地窜出来,“咯咯咯”地叫着,四处觅食。不知是谁瞄准鸟儿在发射飞弹?黄鹂赶紧飞入隔墙的庭院,在房顶上宛啭鸣叫,仿佛说:人们啊,请不要伤害我们,不要破坏大自然的和谐吧!
诗人以旁观的眼光写了几个场景:晨露未消,如画美女便结队春游,去时露水打湿了她们的衣裳,归来已春风和煦,柳丝飘舞了;沿途达官贵人的马车横冲直撞地驰过;斗鸡场上刚从笼中奔出来的斗鸡急躁不安地呱呱乱叫;时而又从皇宫内苑飞出几粒打鸟的弹子。在描绘官内、宫外一派游乐盛况时,词人对上层社会耽于游乐的侈靡风气也略有讽刺。
温庭筠的诗以辞藻华丽、风格浓艳著称,这首《清明日》短短四十个字,充满了诗情画意,其画面之丰富多彩,在历代清明诗中,非常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