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很少人能够认识到。
我们过去为信息匮乏而遗憾,如今却为此而感到力不从心。记得小时候,村子每年外出打工的人回来,我妈都要接他们吃一顿饭。不知道为什么?我妈的理由是他们一年到头很少回来。现在想来,其实,这不是真正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是他们能够带来我们很多人不知道的外面的信息。母亲虽然没有读过书,但知道他们因为知道一些外面的事情而似乎成了有见识的人,接他们吃饭也成了一件既符合农村人情又让自己很有面子的事。尽管,他们讲来的事情只不过是火车上被盗窃的经历。而如今呢?见怪不怪,没有人再会为一些所谓的新鲜事而好奇了,因为这些电视上都可以得知。由知道得多而形成的信息霸权慢慢陨落,于是,知道者便也不再被推崇了。
我们已经过了信息饥渴的时代,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深度处理这些信息,并且有效利用它们,为我们幸福的生活服务。过去,我所探讨的更多的是哲学层面的原则。而今天所要探讨的是,在实用层面如何活得更幸福。
其实,这个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老问题。有一句古老的名言,叫“太阳之下无新事”,便如此说。这是什么新问题呢?那就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我们已然知道的信息。这个问题在过去的表现形式是如何处理专一和博学的问题,而如今是如何把握眼前凌乱的信息,让它在脑海中自然归位。
我们知道,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话题叫论深度思考的重要性。那么,首先,我们先从反面来看看一个不属于深度思考的人,他的生活会表现出哪些不如人意。一个人如果没有深度思考的能力,那么,在表面上看,他是一个做事游移精力不集中的人,处处流露出精明,但从宏观处统照,他却没有内核,这种人在社会中一大把。如果给这种人下个定义的话,我们完全可以称他们为欠缺超越价值观支撑的低层次功利主义者。我们为什么要讲一个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信仰呢?道理也在于此。这种信仰未必一定要是宗教,我们还可以称之为某种道理或真理,是那种你情愿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我们一旦有,那么我们所有的智慧和能耐就会有一个清晰的指向性。我们给外人的感受就是,我们的存在,是一个完整的存在,从内到外体现完整性的一种存在。相反,如果我们没有,那么,我们的外在表现则是六神无主,精神散漫无所依。
那么,造成我们成为以上类型人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缺乏系统的纵深思维模式;第二、缺乏一种穷根究底的毅力。前一种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系统的深思训练,要么是凭感觉做事,要么是思维混乱、蜻蜓点水,总之原因大半是客观的。后一种原因是主观的,这种主观的缺乏是根本,因为一个人一旦形成了穷根究底的精神,那么他智慧和精力释放的指向性一定会非常明确。纵然先天欠缺深度思维的能力,但只要持之以恒地在生活中的小事上下功夫,那么,他是可以有所进步,从而成为一个能深度思考的人。
讲了形成不了深度思考习惯的原因后,我们再分析深度思考的习惯该如何养成。深度思考一般来说,应该是缜密无间的逻辑思考,其实,它里面也应该包含有直觉判断的因素。或者说,深度思考能力是缜密的逻辑思考和纯主观直觉判断的结合。这种思考习惯应该是一旦要做出选择或判断,首先发散思维,再集束思维。发散的底线也是极限是最大程度的相关性,集束思维的路径是首先严格给事情下个定义,即这件事究竟是什么事。然后,再思考为什么会导致这个事的发生,原因有哪些。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则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不能找到一个最好的解决办法,前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徒劳。方案一旦形成,我们剩下的就只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容易犯一个错误,即存成见而后分析。先存成见会使我们在分析利害时使用隐藏凸显比从而又使事情在不知不觉中朝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发展。所以,在分析一个不喜欢的事情时,最大限度分析它的好处,在分析一个很喜欢的事情时,最大限度分析它的坏处,从而努力让自己的思维覆盖面更加全面且不偏不倚。只有把问题的各个方面分析到位,我们最后综合得出的结果才是最佳最有说服力的。
所谓谋定而后动,也正是强调做事之前的深思熟虑。而古代打仗前的庙算也正是如此。只要思考成熟后做事,那么成功的结果只是按照客观规律的演绎。历数古代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是具有深思品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