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自诩是“生活规律型”的作家,他在写小说的日子里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当属跑步。
村上春树坚持认为,写作凭借敏捷的思维,丰富的创造力和坚定的精神,而无论是思维、创造力还是精神,全都依托于一个现实的容器,也就是作者的肉体。这个肉体越是强健,那么这个人的脑子就越灵活,思想就更迅捷。
所以,作为一个作家来说,或者仅作为与村上春树同一类型的作家,保持身体健康,“没有赘肉”是很有必要的。
我虽然有些不愿意,但是也赞同村上春树的观点。强健的体魄不止是写作的基础。如果想要更加明快的生活,健康的体魄也是不可缺的。虽然说健康,就意味着“瘦”或者“苗条”,但并不是说“胖”就是十恶不赦的罪过,很有些胖子是乐天派。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村上春树本人也在文章中强调的“大多数”,都不是天才,普通人会按部就班地写作,顺顺当当地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霍金、史铁生、余秀华。前者被禁锢的躯体束缚不住自由翱翔的灵魂,后两者在病痛中催生出灿烂的文学火花。
但是我,一个“大多数”,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如果现实像电脑进程,在我眼前展现两个选项,一个是平凡地活着,一个是残缺但不一定伟大,我绝对选择选择前者。然而现实不是游戏,不会有NPC帮忙推进情节,所有的情节必须由自己一手推动。没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怎么能行?
话题回到作家身上,村上春树从看起来有点玄学的主观角度,继续论述了拥有结实肉体的必要性。
因为作家凭空构建一座故事的大厦,需要先打地基,让故事有所依靠。这个时候,作为一个作家需要下潜到意识深处——故事越是复杂庞大,下潜越深。意识的深处是错综复杂的迷宫,有些很可怕的东西横亘其中,不小心就会迷失自我。这个时候只能自己猛推自己一把,浮起来,到现实世界中来。这一把,靠的就是意识的“容器”,作者的身体。如果身体孱弱,怕是看着意识沉沦却无能为力吧。
“下潜的意识”这个观点,让我不自觉联想到盗梦空间,在主角意识的最深层,充斥了风暴、罪恶和求而不得。这么想想,如果有人真的感与自己最深层潜意识聊聊,估计也会大吃一惊的吧。
从作者的角度想问题,“与自己聊聊”就变得可以理解了。小说中所有的人物都存在于他们的脑海,这些人物既是单独存在,又与作者密不可分,所以作者们经常与主角们聊天,同时也是在和自己的意识聊天,整日混混沌沌以至于需要一些外界刺激也就不难理解了。
身体是个消耗品,运动能减慢身体消耗的速度。准群的说,是可以修理重塑身体,在不可避免的消耗中,保持最好的状态。村上春树建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打磨自己的身体,要和打磨自己的思想一样,不断坚持下去。
我打算从我的角度开始尝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