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建的完整说法是团队建设,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强烈的“工作”属性,这是属于“工作”的一部分,而非“娱乐”。
当前各互联网公司(或者说各行业),一般都有例行的团建。如果是公司或者大部门级别组织的,一般都会寻找供应商,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常见的尴尬场景有:
1、自我介绍;
2、分组,选队长,取队名,想口号;
3、暖场破冰游戏;
4、表演唱歌跳舞;
5、发表演讲;
在尴尬中运行的大团建,一般主要用来做新人认识,频率不高。虽然尴尬,但是毕竟有HR组织,作为个体来讲,只要运气好不被抽中表演节目,不被推举做队长,一般情况下还是可以蒙混过关。
除了大团建之外,还有一种叫小团建,一般指的是基层小组进行活动,人数在个位数或者十位数;
这类活动因为人数相对少,且小组内部成员熟悉度高,开展活动的“娱乐性”稍微会强一点。
这类活动,一般由小组内自行组织,关于组织小团建活动的一些经验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寻找联谊小组
有一句话说,重要的不是看风景,而是陪我看风景的人。
小团建也是一样,如果小组内部成员平常互动很强,内部关系极佳,那其实怎么玩都好说;如果本身关系一般,或者性格内向同学居多,或者完全是同一性别成员,可能也会出现小团建的尴尬场面。
这里重点介绍下扩大参与者范围,提升参与者兴趣的另一种常用策略:小组联谊。
如何选择联谊小组?
1)在工作上有较多的接触,比如产品团队可以找其他产品小组、设计小组,或上游业务部门,或下游技术部门;因为平时工作上有协作,小组成员之间有基本的认识;
2)双方小组的TL(或主要成员)之间有较好的私人关系,比如是校友、老乡、前同事、同一俱乐部成员,平常生活中有共同爱好,私下有经常交流互动;
3)双方小组有单身男女生,双方TL(或主要成员)有牵线撮合的想法;
二、选择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大致可分为3类
1)养生型
一般在市区内或近郊区活动,以“吃吃喝喝玩游戏”为主,比较温和;如:桌游、密室、烧烤、采摘、钓鱼;
2)运动型
一般在市区、近郊或者远郊活动,带运动和对抗色彩;如:骑马、射箭、射击、卡丁车、蹦床、骑行、真人CS、郊区爬山;
3)远足型
一般会跨市/跨省,以2-3天的自驾游为主;
如果预算有限,或者第一次组织活动的,优先选择第一二类;如果活动经验丰富,团队成员普遍玩得起玩得动,可以选择第三类。
三、进行活动立项和投票
在每个团队中,大致可分为3类人:活跃分子、普通群众、其他;
1)活跃分子,性格活泼外向,对待活动热心,会积极主动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实际行动(宣传拉票)影响身边的人,最终引向自己的目标达成;这类人需要重点沟通,达成一致,引导建立活泼的活动氛围;
2)普通群众,对待需要发表个人意见的场合,一般随大流,都行都行,挺好挺好;
3)其他,对活动比较冷漠,甚至直接找理由拒绝集体活动;(此类人一般较少)
作为团队TL,可以自己担任具体组织者,也可以指定组内某1活跃成员作为组织者;
在拟定方案时,组织者和活跃分子(1-2名)先进行小型脑暴,初步给出一份备选清单,并在团队内部的一些非正式场合上,比如一起吃午饭时,上下班路上聊天时,抛出来若干方向听取其他人的一些非正式建议。
这个找活跃分子->初步方向->非正式讨论->继续完善的过程进行一顿时间后,可通过明确的投票来进行决策。
投票,是为了让所有人有参与感。投票不宜多次,不宜反复,最好是一次搞定。
四、活动前中后期的重点关注项
活动筹备期:
1)争取资源,把握预算;包括和财务、HRBP、上级TL各自沟通明确活动预算、参与人员、大致方案方向;
2)造势,建立舆论氛围;包括提前组建钉钉群、微信群;提前投票选方案,提前组队预热;
3)提前预定和踩点,包括活动地点,聚餐地点;明确付费、发票、保险等各种细节问题;
活动进行期:
1)提前一天发送完整的分队分车信息;
2)注意拍照(事后闭环,照片非常重要);
3)完成后注意发票;
活动收尾期:
1)发送照片至群内共享;
2)主要负责人或活跃分子尽量发朋友圈;(舆论感官上要让公司上下游同事,尤其是上级TL、HRBP感受到XX团队进行了一次团建活动,这一点对于管理层的感知很重要)
3)活动结束后尽早提交发票报销。
总体来说,对于团队TL而言,组织团建活动是一件累人的事情,常见的卡壳点诸如:压根不知道玩什么;团建还影响大家周末休息;费心费力组织了,大家玩的兴趣也不高;自己垫付很多钱,报销很麻烦还经常被财务挑毛病;
但是,如果换个思路,不要把团建视作玩耍,而把活动视为工作本身的一部分(就像组织1个会议),把活动组织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突发意外防范和应急能力、舆论营造能力这些都作为产品能力树上的枝杈,那心态上会开阔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