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木钉
1、
中午去吃汉堡,碰到一对母子。看到他们的一刻我便知道,这顿饭吃不消停了。
我们这个小镇不大,很多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熟悉面孔。跟这对母子经常碰面,几次都让我印象深刻。妈妈对外人客客气气,但是对孩子凶起来真的可以说是凶神恶煞。但是一会儿又会柔情似水,反差极大。
点头寒暄过后,我背对着坐在了他们的隔壁。
“不可以,你看阿姨笑话你了。”
“丢不丢啊你,阿姨刚才都看见了。”
很明显,这“阿姨”说的是我,刚才坐下的时候,我看到孩子把手往妈妈领子里伸,要摸妈妈的乳房。
听着这位妈妈一直在暗指阿姨,我只好回头笑笑表示一下。
这位妈妈继续说:“你看,阿姨笑话你了吧,赶紧乖乖的。”
虽然不停被提及有点不爽,但是两人母慈子孝,还算其乐融融。
然而……暴风雨来得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别闹了!我要吃饭,再闹就滚!滚!”
猝不及防,一声呵斥几乎响彻整个餐厅,我抬头,服务员们也正抬头看向母子俩。我们面面相觑,然后假装沉默,各做各的事情。
其实,我着实被这位妈妈吓了一跳。侧耳一听,孩子不再出声,估计也被吓到了,可能他也想不通,为啥刚刚还是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现在却忽然暴风雨了?
过了一会,孩子又小心翼翼地小声叫着“妈妈,妈妈。”
妈妈还是很不耐烦:“叫什么叫,有事快说!”
……
临走时,这位妈妈又恢复了温柔,笑着对孩子说:“跟阿姨再见。”
真的是位性情中人啊,一顿饭的功夫,变了三回。
我边往门外走,边暗暗地想。
2、
开车回家的路上,暗自思量,忽然发觉,其实我也不算个情绪稳定的妈妈。常常,一忍再忍,然后突然爆发。
昨晚哄儿子们睡觉,已经十点半了,老大还在翻来覆去、哼哼唧唧,一会拽拽我的胳膊,一会摸摸我的脸。由于几个夜晚都没睡好了,我困意阑珊,睡觉气蹭蹭往外冒。终于在几番警告无效后,火山爆发。
我恶恶地冲孩子吼了两句。无疑,吼是有用的,他迅速安静了下来,但马上,一股懊悔在我心里升起,开始担心刚才是不是吓到孩子了。
早上,去厨房做饭,老二像个橡皮糖一样黏人,在旁边要抱抱、急着吃煎蛋、还伸手碰热着的电饼铛……
在我关冰箱时,一回头差点踩了他的脚,于是,忍了一早上的烦躁瞬间爆发:“老跟着我干嘛!躲远点!”
空气瞬间安静,几分钟后,看他缩在餐桌一角,红了眼眶。于是,阴转晴,瞬间心软,赶紧抱起他。
还是不要吐槽别人了,自己也强不到哪去。唉,为啥当妈后,情绪就像过山车?面对孩子,不是应该母爱泛滥,春风化雨吗?这些山崩地裂的坏情绪又是怎么个情况?
相信每一个带过娃的妈妈都懂,当一个人带娃手忙脚乱时,当没人帮衬焦头烂额时,当安心上厕所和慢悠悠吃顿饭都变成奢侈时,各种心酸委屈负能量一定会爆棚。
孩子带来满满的爱,同时也有满满的压力。
如若不会给自己减压,学会调节,我们就会做了情绪的奴隶,被牵着鼻子忽上忽下,到时,被伤害的不只是孩子,还有我们最看重的亲子关系。
3、
其实情绪也会欺软怕硬,并非你以为的那般不可控制。
有一个女朋友,一次说起“睡觉气”这事,她说,她睡眠不足就会一直头疼,被中途吵醒更是崩溃,昏昏沉沉,犹如喝醉的酒鬼,神志都是不清醒的。要是谁吵了她睡觉,可就倒霉了,妈妈、老公、闺蜜都“享受”过她突如其来、半梦半醒的火山爆发。但,都因为爱她,不与她计较。
看来这睡觉气,也会“窝里横”,要不,怎么从不对外人使出半分?却对家人朋友张扬跋扈?
情绪是可控的,在我们觉得安全的环境里,放松警惕,情绪就会肆意而为。我们最大的问题,通常是:对外人和风细雨,对家人电闪雷鸣。最该维护的亲密关系,常常视而不见。
随性而为确实潇洒,而潇洒背后,那份愧疚和心疼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开始就知道发脾气不好,当它不可抑制地发泄出来,却并非我们以为的痛快淋漓,发之后快。脾气所到之处,一定会留下印记,天长日久,在我们爱的人身上划出伤痕,也割裂我们的亲密关系。
不要等失去了才后悔,不要等造成伤害才收敛。我们都需要主动学习管理情绪的方法,梳理自己,减少伤害。
4、
情绪来时,与它同在。
心理学上认为,情绪没有好坏,只看你如何运用。有情绪很正常,不要自责,要接纳。
请对情绪保持觉察,情绪来时,不要妄图压制,而是去看看这份能量,允许它经过我们的身体。放下手边的事,给自己几分钟,深呼吸,与情绪同在当下,保持觉知。
不要评判,任由情绪流过身体,只有让它流过,我们才能清醒。这份允许不是由着性子对别人发泄,而是在内心里,悄悄允许的过程。
疏导情绪的小方法。
疏导情绪,有很多小办法。写下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一张纸上,随心写下自己的心声,是粗话也好,是抱怨也好,不加评判地一股脑写下来。
因为气愤划破了纸也好,因为痛苦,眼泪打湿了也好。不管它,把所有的焦虑全部写下来,直到写得浑身无力为止。然后,将纸撕碎或烧掉。
情绪背后有礼物。
心理学中有著名的冰山理论,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
情绪来临,若能深究,往往是认识自己的好机会。多问问自己当下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渴望得到什么。
认真对待这份情绪,多问几个为什么,当我们处理好了这份情绪,情绪背后的礼物就会慢慢凸显出来。
每个情绪化妈妈,都是爱的神经病。相信,初衷总是好的,只是能力不足。而能力一定可以因锻炼而提高。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只要我们将困难试做台阶,将情绪看做礼物。受益最大的往往是我们,
爱,从来都是,我有,才能给你。
努力做个情绪稳定的妈妈吧。
怀揣美好,但不要着急。
向着愿景前行,但无需慌张。
作者简介:一木钉,两个男孩的妈妈,亲子专栏签约作者。专注心理、教育写作,在文字中疗愈自己,惠及他人。个人公众号:一个木头钉子(coffee_fk)。个人微信:fk1986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