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西游记》,一直有个疑问。
我在想,孙悟空不是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么?西天取经那么远,孙悟空带着唐僧直接飞过去不就行了?何必像现在这样,一步步走过去。
一路辛苦不说,还有那么多妖魔鬼怪拦路,弄不好小命就丢了,何必呢?
读者想到的问题,作者当然也想到了,为了保证自己的逻辑自洽,在原著中,吴承恩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解释。
第22回中,取经团队遇到了八百里流沙河,沙僧在此拦路,悟空和八戒发愁,怎么才能让师父顺利过河。
八戒说,你的筋斗云既然厉害,何不把师父背过去?
悟空说了三个原因。
第一, 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唐僧肉骨凡胎,那是真重。
第二, 即便这么重,取经路上,很多妖怪动不动就一阵风把唐僧刮走了。他们是怎么弄的?孙悟空不会这样弄吗?
其实他也会。原话是“像这般“泼墨毒怪,使慑法,弄风头,都是扯扯拉拉,就地而行,不能带得空中而去。像那些法儿,老孙也会使得。”
既然如此,为何不使呢,且看悟空说的第三个原因。
第三,“但只是师父要穷历异邦才行。我和你只做个拥护,保的他性命在,却替不得这些烦恼,要不然也取不得经来。就是能先去见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经善与你我。”
如果得到的太容易,那么你肯定不珍惜。所以,注定要承受那九九八十一难,才算功德圆满,才有资格取这个经。
以上,算是《西游记》原著中对此问题最直面的解读。
后来再读,又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一个延伸问题。
不仅我们关心,唐僧自己也很关心。那就是:十万八千里路到底有多远,走到什么时候是个头?
这个问题,在第24回,孙悟空偷吃人参果那个情节中,同样由孙悟空做出了解答。
唐僧问,悟空,你说几时方可到西天?
孙悟空说,你自小时候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难走到。只要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看电视剧没觉得,读原著你就发现,孙悟空不是个只会打打杀杀的猴子,他的智慧也是很高的,起码比师父高。
看孙悟空说的这段话说的多好。
你别以为取经之路就是个确定的十万八千里,错了,取经之路,并不是个地理上的距离。如果你那样认为,就算你走上十个十万八千里路,也走不到灵山。
取经之路,首先是一个修心的距离。只有心到了,把磨难都经历完了,这颗心饱经沧桑后,才能到达西天。
西天,并不是靠两条腿走过去的,是靠“见性志诚”走过去的。
也可以这样理解,灵山,本来就是一个更高纬度的空间。凡夫是无论如何也走不过去的。
就像你把一个蚂蚁放到一张白纸上,它走来走去,也只会在这一张纸上来来回回兜兜转转。
这个白纸,只是一个二维的平面。它永远也想不到,在这张白纸的前后,还有一个更广大的三维空间存在。
取经之路,大概就相当于蚂蚁怎么从一张白纸的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突破的路吧。
好在书中设定了明确的突破之法,就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可突破。
虽然看起来“难”很多,但至少有个盼头。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普通人想要成功,想要突破自己的局限性,到灵山上取得真经,可没有谁能告诉你,灵山距离你有多远,你要经历多少多少困难,就可以获得一个确定的收获。
没有的,不存在的。
现实生活比西游记中的取经之路更复杂。
取经之路,起码还有个方向和一个明确的受难标准。现实生活中,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有个段子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都死在明天晚上。”
听起来很可惜。
但这就是生活,生活比取经之路残酷。
我们每个人都行走在自己的取经之路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何时才能到达西天?
其实孙悟空早就说了,不要用腿走路,那样走 ,你就算从小走到老,再从老走到小,走上千百遭,也走不到。
唯一的办法,就是“见性志诚”,让这颗心去走路。
不用心,一切都白搭。
再辛苦,也只是体力上的辛苦,一种简单的重复性劳动。
算不上,佛祖也看不上。
唯有用心去经历了,感受了,磨炼了,才算圆满了。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用心过日子,这日子才算没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