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邻居家玩,女儿从沙发上滑下去到地上,一不小心屁股磕到玩具箱盖子,疼得哇哇大哭。我跑过去抱起她,轻轻地拍着。
邻居奶奶走过来对女儿说:“宝宝,没事,不疼啊,不疼,宝宝最乖了!”结果奶奶越安慰,她哭得越厉害。
为什么会起反作用?回想奶奶的话,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小孩吃药的时候,大人说“不苦,不苦,一下就吞下去了。”
其实自己吃的时候也非常犹豫纠结。
小孩摔跤的时候,大人说:“不痛,不痛,一点也不严重。”
其实平常自己受伤也免不了哼哼唧唧。
连大人都不能做到的事,父母要求孩子坦然面对,实在不合理。
站在孩子角度想,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孩子,遇到挫折时听到这些话会怎么想?
好比在职场上你和其他人竞选不幸落选,朋友过来安慰你:这点小事没必要难过,你感受如何?
大概会在心理说”谁说落选没关系,你知道我为这次竞选做了多长时间准备吗?“
一个人受到挫折,最重要的不是劝慰,他需要有人理解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疼痛。
想到这里,我对女儿说:”妈妈知道,一屁股坐到玩具盖上很疼,妈妈知道,你觉得疼可以先哭一会。“
来来回回把我这句话重复了三回,结果她哭两分钟,自己把眼泪一抹大声说”我不哭了!“,然后仿佛没事一样继续玩玩具。
有一句方言叫”烟头落在脚上“。只有脚上落了烟头的人才知道有多疼,别人只是旁观者,并不能真正理解那个正在经历考验的人到底是怎样的感受。
另一句话是”世上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即使和别人有过同样的经历,也不意味着你能真正理解对方。
所以,不要试图把自己的观点感受强加给对方,这好比对着孩子的伤口说不疼,摔倒的不是你,你当然不疼。
为什么假装事情不重要、没关系不起作用?
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每个人的外貌不同,成长经历不同,他们的处事方式就不同。
有的人坚强,有的人软弱,我们要做的不是劝软弱的人坚强,而要搞清楚他为会么软弱,什么阻碍他变得强大,帮助他克服困难,不要忽略他的感受。
柴静在《看见》中提到药加鑫事件。
出事后他母亲表示车买了全险,交通事故,只要报警报保险就可以解决,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件特别小的事,没想过他会杀人。
但在药加鑫眼中,如果这件事被父母知道会非常麻烦,他很惧怕父母知道自己的过失,为避免这种情况,便走了最极端的一条路。
这世界上的交通事故交不少,但很少有人会采取他那样的行动,如果不理解他的恐惧,就不明白他为什么会失控。
柴静说,小时候她把家里的一个碗打碎了。
当时非常惊恐不安,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一整天她都在担心,父母回家后发现这种情况会如何处理。结果父母下班回来,根本没有注意事这件事,那一刻她发现自己的担心完全多余。大人和孩子的关注点不在一条线上。
所以,从自己出发去理解别人往往无效,要从别人出发去理解人。
此外,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事。
比如生孩子。
有人很快,有人生得很慢,有人疼得哇哇大叫,有的人淡然处之。
如果我们说“不要怕生孩子,就疼一下,女人都是这么过来的”,听的人会有什么反应?
假如是生孩子没怎么受苦的人,会同意你的观点。
如果为生孩子吃尽了苦头的人听了你这话,恐怕想灭口的心都有。
不要以过来人的身份去指导别人,因为世界上不存在两件完全相同的事,一切都在变化,过去不代表未来。
人不同,事不同,感谢如何相同,如何能以自己的体验去劝说他人。
与人交往沟通,理解比劝说更重要。
曾在《得到》上听到过杜月笙的故事,讲很多文人在生活困窘时都喜欢找杜先生帮忙,原因是他能帮忙双特别顾及人面子。
他要拿钱给文人时通常不直接给,而是递茶时放在茶杯底下,这样双方都不尴尬。
如果杜月笙觉得你来找我帮忙就不要摆架子,不要那么清高了,恐怕他也不会成为一代枭雄。
尊重每个人的不同,本质上也是尊重我们自己,理解别人,也是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