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仪同三司城阳郡开国公萧吉撰
第一釋名就此分爲二段
一者釋五行名
二者論支干名
原文:
第二論支干名
支干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軒轅之時,大撓之所制也。蔡邕《月令章句》云:“大撓採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也。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支。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辰。”陰陽之別,故有支干名也。而名有總別,先論總名,次言別號。
九柏注:
1、斗机:北斗七星的第三星,名天玑。玑,亦写作“机”。亦泛指北斗。汉蔡邕 《青衣赋》:“南瞻井柳,仰察斗机,非彼牛女,隔於河维。”
2、辰::这里的辰为星辰与月亮总称, 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靁(雷)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从乙、匕,象芒达;厂,声也。辰,房星,天时也。从二,二,古文“上”字。凡辰之属皆从辰。(徐锴曰:“匕,音化;乙,艸木萌初出曲卷也。”臣铉等曰:“三月阳气成,艸木生上彻于土,故从匕;厂,非声,疑亦象物之出。”)植邻切。
3、北斗七星: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古代中国人民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区别:小熊座中的七颗恒星称小北斗;帝星在小熊座,北斗在大熊座,所谓斗为帝车。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从斗身上端开始,到斗柄的末尾,按顺序依次命名为α、β、γ、δ、ε、ζ、η,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分别把它们称作: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从“天璇”通过“天枢”向外延伸一条直线,大约延长5倍多些,就可见到一颗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这就是北极星。古代星占术数(如:紫薇斗数)称北斗七星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宫,即:天枢宫贪狼星君、天璇宫巨门星君、天玑宫禄存星君、天权宫文曲星君、玉衡宫廉贞星君、开阳宫武曲星君、瑶光宫破军星君。
现代语境:
第二论支干名
支干者(地支天干),地支天干是根据五行(金、木、水、火、土)而确立的。在古时候轩辕黄帝时期,由黄帝的大臣——大挠制定的。蔡邕(东汉)《月令章句》说:“天干是黄帝时期的大挠根据五行的规律,结合太阳运行周期及北斗七星变化所建立的,开始命名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天干;根据月亮为主以及星辰的变化周期命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地支,并称为月(如:子月、丑月、寅月等)。古人有关与天有关的事则用太阳变化规律(如24节气),有关与地有关的事则用星辰、月象的变化规律。”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因为阴和阳的区别,故地支天干的名字。而名字有总名称与别号之分,所以先论述总名,其次论述别号。
九柏笔记
天干地支之学说源于古人对天文的知识的掌握,透着极大的智慧。因为古人观察到北斗七星在每一月的斗柄指向都不同,所谓的“建”就是指北斗斗柄所指方位。因此“建”也是指月份,亦称“月建”、“月尽”。大建则为农历大月(有30天或31天,也叫“月尽”);小建是指农历只有29天的小月,亦称“小尽”。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在北方星空中,北斗星这个勺子一年四季总处在地平线上空,围绕北极星转圈圈,这个转圈规律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形成的方位变化同步,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转一圈刚好就是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故古人以此建立天干。斗柄朝向变化与太阳从南到北,从北到南的往复回归运动同步,也就是说,和这一年的四季变化同步。春、夏、长夏、秋、冬、对应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亦分阴阳,五行分阴阳则为数为十,这就是十个天干。
地支,则是根据月亮的变化周期而来,我们看到的月亮。月亮的圆缺盈亏变化周期与北斗七星也是有规律的。北斗七星斗柄所指方位围绕北极星一圈与月亮月相变化周期循环十二次相对应。月亮从新月位置到满月再回归到新月时间为29.5306天,这个月相变化周期称为“塑望月”。从北半球来看,太阳从最低到最高,或从南到北回归运动周期,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赤道南北回归运动的周期,其需要的时间等于365.2422天。称为一个“回归年”。一个回归年等于12.3683个塑望月,约12个月。这个12个月分属春、夏、长夏、秋、冬,即木、火、土、金、水五行(春、秋、冬季节最后18天亦为土)。古人因此确立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称为月。
九柏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