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简书因丁老师开始。这两天,长途跋涉,脖子上套着龙猫旅行枕,想起优质十元的桥段,忍俊不禁。
第五集:驻足简约
今年暑假,跟陕西师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分享语文教科研的途径时,有老师问我:田老师,黄厚江讲本色语文,窦桂梅讲主题教学,王君讲青春语文,王崧舟讲诗意语文,王开东、郭初阳讲深度语文,丁卫军讲简约语文……我常觉得这些名师们有些东西是互相冲突的。我们该怎么去定位呢?
我一时语塞,只好把真实的想法告诉他:我觉得每个人的成功都不可复制,名家之所以成为名家,是因为他们提炼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形成了教学理念。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坚持语文本色,像名家那样用心去解读文本,教自己的语文,而不是迷失在流派的丛林里。
我想,他大约并不满意我的回答,而我,也并不追星,只是从名家那里取我所需的营养罢了。我身边常会有天南海北追着去听名家现场课的老师,他们有更强烈地提升自我教学艺术的愿望,常常博采众家之长,单就这种追寻与探索的精神就值得人敬佩。而我,确乎少了这时间,也缺些热情。我坚信一点:教书,就得沉下心来,静静地走入文本,再缓缓地踱出文本。
也巧,时隔不久,丁卫军老师就来宝鸡了。遗憾的是我无法抽身去听他的讲座,只匆匆见了一面。
那天,不记得忙什么了,只是一直到下班才结束,也没来得及收拾自己就赶着去见,刚到没几分钟丁老师就抵达了。他微笑着跟每个人握手。个子不高,瘦瘦的,淡粉色的制式短袖显得很精神。眼里盈满笑意,极其聚光。说话风淡云轻,有南方人特有的柔和。
曹导那天从外地回来,晚到了差不多一节课时间。丁老师舟车劳顿,也是颇有倦意,尽管曹老师再三强调不要等,丁老师却一直坚持,说曹老师是前辈,必须等。其间还开玩笑,说如果曹老师肯收他这个徒弟,他就是我们的师弟。谦卑,是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到齐后,大家就语文话题做了些交流,无论什么样的问题,他都是静静地先听我们阐述自己的看法,然后加以肯定,再说自己的观点。即便有些问题并不入流,没什么水准,他笑着拨正并深入延展,抵达我们想要了解的彼岸,并无一丝轻慢。耐心,是他身上显著的特质。
因为第二天他有讲座,而且还要赶回江苏去,我们并没有过多的交流。进一步熟悉,是在秋韵语文的微信群里。
在这里,不少人大约跟丁老师很熟悉,时常开玩笑,谈论关于喝小酒的问题,说些陕西特色吃食的土名字调侃,他也不恼,还常常回应,不乏幽默风趣。
丁老师每周给学生一个微写作的话题,学生微信上写了,他发布到简书上,时常看,也私下交流,颇受启发。简约的风格,勤奋的作为,又多了几份钦佩。
朋友圈里可以看到,丁老师到处讲学,很是繁忙。我九月发给他两篇课例,请他看看,给点评指导一下,他也满口答应下来。可是我不好意思催促。近期有人约稿,需要专家点评,于是尝试发消息询问,他说自己也收到邀请。言下之意,不能既做选手又当裁判吧,也算是婉拒,我颇感沮丧。
隔了几日,丁老师忽然跟我说,他觉得那篇文言文课例和他的教学思想贴近,得空他仔细看看,写篇课评。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小心翼翼地问丁老师这么忙为什么还肯给我写课评。他的回答出乎意料——他说他是曹导工作室的粉丝,常常读工作室里的文章,受益良多。很是感佩曹导带着的这一群语文人,不跟风,静静地成长。他对语文圈里的浮躁之气还是颇多腹诽的。他说,年轻教师的成长还是要沉下心来多读书,多磨课,多反思。在课堂里站立起来,这才有底有根,追风也许能成一时之名,难以名副其实。其实,我也很想去参加一些自认为很好的活动,只是时间和条件不允许罢了。不知道算不算他说说的“追风”范畴。只是很庆幸,能得到丁老师的指点。
原本这个周末,汉中有场语文盛会,丁老师是特邀嘉宾,我也在邀请之列,去上一节观摩课,很期待能得到他当面指导。糟糕的是我最近身体欠佳,加之年终,事务繁忙,终究去不得,无奈只能抱憾了。
我想,有语文牵线,以后,和丁老师应该还会有交集。“实而不死,活而不乱;动静相生,张弛有度。”丁老师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心律”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期待的理想状态。唯有摒弃浮躁与肤浅,才能将飘洒的思想碎片缀成华章。
年末岁尾,驻足在语文的简约里,对丁老师的印象,未必准确,却让我更加清晰地明白:谦逊,是每一个名家的魅力值;勤奋,是每一个名家的铺路石。名家都在奔跑,况吾等草根乎?
田玲写于2016年12月
下集预告:张玉新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