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来看大赛训练,均能看到学生或者坐在桌前,凝神刷题目;或者在实训场地上练习各种操作。老师们也一直陪伴周围。但是去次数多了,总感觉有些不对路,细想来发现有几处小问题:一是学生电脑上做题时从不拿笔;二是在学习区域里除了有大赛指导的书,再没有其他的书;三是老师基本上站着或者坐着,以旁观者居多。
细想上半年大赛,离金牌咫尺之遥。赛完扼腕叹息,细数出数个大大小小的失误:有时间谋划不科学的问题,有作业流程先后规划的问题,有设备没归位的问题,有办公软件个别功能不熟悉的问题,有选手不听话的问题,有场地不规范的问题等等,感慨但凡有任何一处做到了,就能得够那个0.75分,从而问鼎金牌。但实际却止步于咫尺,一时恼火不已。
现在想来,这个0.75的差距,似乎不是偶然。与眼前的学生状态来看一定是有某种必然的关联。与三位老师坐下来聊聊, 果然也还是有些文章可做。
一开始还是看不出问题。为健说这帮孩子比去年好些,王瑞说这帮孩子形成了竞争氛围,有了自动性,特别是褚新宇主动学习状态很好。他们也会记录下训练心得,写写心声,就是不大让我们看。
我反问了一下,学生是否有了学习和训练过程中随时记录下疑难重点问题,随后查询解决问题,对问题延伸学习,辩论澄清问题的习惯?因为养成这个习惯就是在记录思考轨迹了。试想当遇见问题被猛的一击,困惑或者灵感瞬间迸发出来,只是有些混沌不清,有些问题还没有求助解决。如放弃了记录而再也想不起了的话,就是放弃了把问题想清楚的机会,则必然问题就会一直还是问题,孩子们不光没有找到答案也放弃了将思考能力磨亮擦光的机会。这在提升学生思维分析能力方面实在不利。老师们讲不出来了。
再问老师们是否有经常与学生一同参与流程训练,答曰差不多有时候,以前是这样做的。那,这是不是说,老师们也没有随时把握起学生们训练的难题、状况及流程运行中怎么更优化的问题?
再说到见训练见学习不见书的问题,大赛就事论事的辅导,仅对着1-2本大赛辅导书来读,对于学生参赛中经常偶遇的所谓的“坑”怎么有能力解决?学生已经能对眼前的书到“读破”的程度,可是这就足够了吗?
围绕着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我发现在辅导方向、训练方式、素材提供方面仍旧有很大空间。于是锁定今后在学生拓展阅读,思考深挖,师生摸爬滚打,出题训练等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金牌之路似乎只差一点点,往往是训练只差一点点的缘故。金牌辅导教师们要做的就是比一般做到较好做到,再多做一点点。这一点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