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空间的距离被无限拉长,微信,成了我们生活中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记录了当代人最隐秘的情感与最真实的生活:
每天睡前,你会对谁说晚安?
和谁的对话你会截屏保存?
朋友之间的斗图表情包是什么风格?
谁会为你的朋友圈一条不落地点赞?
你发过最大的红包给了谁?
你会晒娃、晒猫、晒对象吗?
你的哪条朋友圈屏蔽了父母?
哪篇文章曾在你的朋友圈疯转?
1
村村,26 岁,公司职员
我内心还是挺有分享欲的,尤其是在大晚上失眠的时候,有一肚子的东西想跟人说说。
我经常半夜在朋友圈发个表达最近心情的电影截图或者私藏很久的小众音乐,试探一下有没有和我一样没有睡的人。每次都是发送出去 20 分钟左右,删掉了那条朋友圈。一个赞也没有,留言也没有,第二天早上再看也显得特别矫情,何必呢?
《咖啡馆》
哪怕聚在一起,其实离彼此也很远。
睡不着的时候,我就半夜扫荡通讯录。一个个头像点开,不管是坐在身边的同事,还是隔几周会穿越大半个城市一起吃饭的朋友,我突然觉得他们是那么陌生。
《与谁消愁》
一样找不到同伴的通讯录,一样的孤独。
有一次翻到高中男同学的朋友圈,才知道他几个月前在老家结婚了。我马上点开通讯录,找到高中最要好的女同学,问她:“你知道不知道 xxx 结婚了?”结果,回复我的是一条系统信息:“xx 开启了朋友验证,你还不是他(她)朋友。请先发送朋友验证请求”。
一下子我就清醒了,要梦回高中也得在梦里啊,大晚上的,我还是洗洗睡吧。
2
Grace,32 岁,外企 HR
我是南方人,上大学来到北京,毕业后在北京找到了相当不错的工作。每次回家,都要先坐飞机到省会城市,然后再坐几个小时的客车才能到家。回一趟家,来来回回,在路上就得三天,除了十一和春节,几乎没有其他机会可以回家陪父母。看到北京周边城市的同事趁周末就能回家一趟,我真是羡慕嫉妒。
《思念》
儿行千里母担忧。
父母到了这个年纪,老得快。我怕自己跟不上父母老去的节奏,所以前年十一跑回去,给他们换了智能手机,教他们用微信和我视频。由头当然是用这个跟我打电话,告诉他们“不仅能看见你女儿,而且还能省话费”,但愿能缓解自己不能陪伴他们的不安和愧疚吧。
光教他们怎么打开微信,找到我的头像,点视频通话就教了三遍。那个瞬间,突然觉得他们真的老了,他们的时代真的过去了。那次返京,一下飞机,我眼前全是父母当年来北京送我上大学的画面。
之后,经常在上班的时候,收到他们的“求助信息”。在那一秒会觉得不耐烦,午饭的时候还是会借同事的手机录小视频告诉他们怎么用。
《各有生活》
小小的媒介,包含大大的世界。
现在,我们每周视频一次。每次看到科学辟谣、揭露骗局的文章都会第一时间转给他们,那些吐槽周末加班、北京雾霾,抱怨连续几天熬夜嘴角起泡的朋友圈也不忘屏蔽他们,每次发出去我都要点开小人头确认一下,心里才有底。
不管时间是不是在慢慢抛弃他们,但我不会。
3
Finox ,23 岁,留学生
分开的第三天,男朋友忽然在我的朋友圈下面留言:你能不能早点睡?
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拘束,重获自由后,反而更容易感觉孤单了。和他最近一次见面是三天前的首都机场,间隔算不得太久,然而再见却是半年后的“未计划行程”了。
西雅图的周六晚十一点半,国内已经是周日午后,我与他在视频里道一声时差晚安,他从沙发上捞出我们一起喂养的小猫,抱着猫咪按灭镜头。房间安静下来,墙壁在我身后彼此对话。
《很近,也很远》
即使在热闹的街头,我却还是觉得孤单。
近来读张怡微的专栏,她写:
“我怎么跟它交流,它怎么教我做人——克服私欲,不对它提要求,只能改变自己,不能改变它,它教会我生命伦理。猫是最好的情感专家,而且不收钱,就吃你点粮食,给你上课。”
我读得伤感,将张怡微的句子贴进微信,发送给男朋友。看着他那边不断闪起“对方正在输入”,想到经常在醒来后看到他发过来的一段段关切的留言,如果那时候我的对话框打开着,一定也是现在这样吧——我不善言辞的男朋友,正隔着屏幕,删删改改、犹犹豫豫,耐心地熨平我偶有的小情绪。
我们用温馨视频聊天,甚至录下彼此均匀的睡眠呼吸声,每晚听着才肯入睡……谁又不是被迫学会克服私欲、克服即刻见面的冲动。因为不能改变距离,我们不得改变自己,但这改变让我们的爱被梦想与岁月、热情与时间沉淀,显得愈发珍惜可贵,其实,这样的跨时空思念也可以很幸福。
4
雅青,39 岁,家庭主妇
和很多人一样,我在 35 岁之前对孩子完全无感,直到孩子躺在自己怀里吸奶的那一刻,心中的母爱才一步步涌现出来。
《最好的时光》
和你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时光。
孩子出生之后,我就辞了工作专心带娃,辞职之前我都规划好了:以后早晚接孩子上下学,平时集中工作,料理家务,每周和闺蜜约会一次,空闲下来也可以给自己充充电。
当了妈才知道这完全是痴人说梦。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我的生活就不属于自己了,过去的那个我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现在我唯一的身份就是“轩轩妈妈”。其实我一直是个闲不住的人,尤其是现在他能上幼儿园了,我挺想再干点儿什么,加上前阵子那些事儿和所有妈妈都在转那些的文章,我真的挺担心的,心想着要不换个更好的幼儿园吧?
其实哪有什么“为母则刚”,说白了都是生活所迫。
半年前我和朋友在家创业,卖童装,不压货,空闲就弄弄。妈妈们是一个消费能力很强的群体,我把附近认识的都慢慢拉到微信上来,以后不卖童装了,也可以卖别的。
《在家创业》
上天不会辜负勤劳的人。
最开始就是学习,多看同行,多比较,哪些因素影响销售,怎么去促进转化,都是学问。我觉得我眼光还不错,最关键还是衣服质量要好,孩子皮肤敏感,我挑的货都会给孩子穿,他觉得不舒服的我肯定不卖。
我看上好几件的衣服都成了小小的爆款,其实开网店就像耕作一样,播种,照料,收获。 其实如果可以,我真想去当个农场主,种种粮食,养养动物,看着自己的努力都能换来收货,和家人一起,开心充实地过完这一生。
5
天天开心,48 岁,流动铁板烧烤摊摊主
我们是三年前从内蒙过来(北京)的。闺女争气,高考考上了北京,我和她妈就跟着一块儿来了。我们想着一家人在一起,闺女读完书毕了业找个好工作,我和她妈我们俩趁年轻再做个小买卖攒点钱,以后全家都留在北京了,日子肯定能越过越好。
闺女读书不用我们操心,我和她妈平时就是白天准备(食物)材料,晚上出摊儿。在大学门口、地铁口和附近小区那边都待过,反正我们就是一个餐车,付钱也都扫微信二维码了,不收现金我们心里也踏实,走到哪儿也方便。我闺女周末没事的时候经常过来帮忙,我都给她算工钱的,晚上收摊了就微信给她发个红包,每次给她二百她还要再打回来一百……
《小生意 大生活》
挂起二维码,新的一天开始了。
去年冬天我和她妈住的房子突然不让住了,当时心里真是慌了。以前躲城管都没觉得是多大事儿,那次是真的怕了,夜里我和她妈背着包袱就在街上走啊,也不敢给闺女打电话,她当时肯定也睡了。突然就觉得可能我们俩真的得回老家了。我这个岁数也算遇到过不少事了,但是那个晚上我永远忘不了。
隔天我闺女就知道了嘛,当下着急啊、哭啊,我和她妈就劝她,大不了先回老家,没事儿。不过北京还是好心人多啊,我闺女好多同学都过来帮忙了,说朋友圈里看到有那个信息,有人愿意临时给我们提供住处。真是多亏了那时候让我们落脚的那个饭馆老板了,我们永远感谢他。
《接轨时代》
“微信支付收款 XX 元”。
现在我也想开了,以后在不在北京都没事,只要孩子好就行了,我和她妈就只想眼下,过好一天是一天,而且回老家也挺好的,没什么大不了。
6
玛丽鸡丝,27 岁,新媒体编辑
城市进入雨季以后,整个城市漫在水气里,清早踏出门阶,仿佛会发出“叮咚”一声响,和微信推送新消息的提示音如出一辙。
“公号后台你盯一下。”“头条改完了吗?”“每人给十个标题创意。”“甲方在催。”“一会儿开选题会。”
作为北漂在首都,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微信公众号编辑,微信是我的命,是我的药,也是我的病——公众号的工作给我带来收入,却也让我随时待机,再没有私人时间——写不完的头条,改不完的广告,想不完的标题,无论何时何地,遇到紧急热点连一切都可以抛弃。
《幕后人》
工作让人无处可逃。
为工作的体面,也为资薪增长,换了越来越多次新手机,却无法获得虚浮的慰藉。忍耐原来如此容易消耗,又无处续费。
莱辛写过:所谓人的成长,其实是“不断发现个人独特的经历原来都只是人类普遍经验的一部分”。道理简单,也能与“平庸”的认知自洽相处,可还是好累啊……在想辞职的念头和不想与现实脱轨的拉扯中,久久维持打字姿势的颈背发出折断般的疼痛。
《暂停的晚餐》
值得纪念的日子,甩也甩不掉的工作。
我站在楼梯隔间,透过细小的排气窗,忽然听到自己的精神一跃而下,发出“叮咚”的落水声,溅起一地狼狈。
7
微信,7 年,一个生活方式
诞生于 2011 年的微信,今年已是它为客户服务的第 8 个年头。2017 年,微信登陆用户就已超过 9 亿,日发送消息 380 亿次,日发送语音 61 亿次,日成功通话次数超过 2 亿,用户日发表朋友圈视频次数超过 6800 万次……
微信,让我们以最短的时间博取到最多的存在感、优越感和自我认同,同时也放大了我们的焦虑,加深了我们的空虚感。
同样是拿着手机,虽然我时不时看看有没有人找我,动不动就刷新朋友圈动态,却总感觉自己其实是座孤岛,廉价的情感常都浮在水面,内心最深处的真实感受却被按在水底。
《夜生活》
声色犬马的酒吧里,大家却不约而同地玩手机。
那些保存在我们手机里,占用了大量内存的微信消息,到底是什么呢?除了虚伪的日常和下班后的工作骚扰,难道微信里什么都没有了吗?
当我们思念谁又不得见的时候,我们会想要给 ta 发条微信;当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会第一时间求助万能的票圈;当世界需要关注的时候,哪怕我们无计可施,也能通过简单的一个转发,把这份关注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发出我们微弱的声音。
微信是这样一种存在:假如你决心封闭自己,它便会成倍地放大你的孤独;假如你想回应世界,它也会成倍地放大你的声音。
重要的是,你想要以何种姿态去面对外面的世界和眼下的时代。
我们相信,群体动物的天性使我们本能地需要与他人保持连结,尤其是情感上的交流,一条微信,也许是当下最方便快捷的解法。每一次耗尽电量的视频聊天,每一次手机发烫的语音通话,“对方正在输入……”的踏实感,和撤回又重新编辑的忐忑不安,都是我们真实并明确活着的证据。
而当微信把每一个“你和我”连结起来时,就组成了一个无限宽广的世界。在这里我们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生活,也得到了凝视他人生活的机会。不仅发现了更广阔世界中的不同,也共同见证了这个时代。
世界再大不过你我之间,打开微信,没有人是座孤岛。
告诉我你此刻最想收到谁的微信?跟我们说说你和 ta 之间的故事吧。
最近,微信联合徕卡举办了一个有趣的摄影展,以上摄影作品都来自此次参展的摄影师,他们用镜头记录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剪影:关于工作、关于娱乐、关于家庭、关于恋人、关于朋友……原来移动互联网,已经如此自然地融入到我们生命的一点一滴。一条微信,连接世界,更连接在你我之间。
你准备好去看看我们的世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