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真知
《逻辑集》
为什么有些人学习那么快、那么好?
1. 基于输出的输入,效率最高。学习时,给自己定个目标:不管是强制写文章,还是留言写下感想,抑或是将看到的内容转述给身边人,都是高效学习的最佳方法。
2. 保持专注度。思维中的杂念会增加大脑损耗,影响学习效果。如果没有强烈的兴趣或极强的目标感,输入的内容便很难从眼睛或耳朵“流入”大脑,建议这时换个活动或选择其他学习内容。
3. 进入一个陌生领域,最优先选择读史,其次是本科教材。穷尽该领域的重点书阅读,然后才具备灵活学习和向人请教的基础。
4. 和活人聊天,比看书,哪怕是看他本人的书,都更有价值。但前提是能问出好问题。判断问题好不好的标准非常简单:好问题是多挖掘陌生事实,少探寻态度、意见和感受;坏问题,则恰恰相反。
5. 与人交谈,不要急于表达自己,做到先听后说。基于对方的表述,自己在思考整理后给出反馈,以求进一步的解答。如此一步一步,把沟通带向深入。
6. 建立人际关系的雷达系统,主动和高手发起连接。遇到新的兴趣点,“六度空间”以内必能找到高手请教。而且,这个“雷达系统”的能力可以不断进化提升。
7. 学习有成效的标志是,该领域公认的高手都与你相识。检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恭喜你。
8. 重视模型的作用,将零散的知识梳理出脉络,变成一块一块、便于存储和提取的“知识晶体”。查理芒格说,掌握八九十个模型就差不多能让你成为拥有普世智慧的人。
9. 培养自己一对一访谈的能力。从热场、取信,到挖掘、洞察,再到反馈、提炼,从访谈中能获取大量干货。
10. 做一名终身学习者。“终身学习”的意思是,在一个领域达到前20%的水平,然后站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对新领域的好奇心,重复上述进程,直到死亡。
读,到彼岸
1.范畴效应
如果记忆字表由属于不同范畴的字词所组成,则系列搜索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即仅把搜寻的范围限于与探测词有关的某一类中,这种现象称为范畴效应。
2.凡勃伦效应
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即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由于这一现象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注意到,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
3.非零和效应
零和效应之意是:实力相当的双方在谈判时做出大体相等的让步,方可取得结果,亦即每一方所得与所失的代数和大致为零,谈判便可成功。然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越来越走向“非零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双赢。
4.飞去来器效应
“飞去来器”是一种掷出去仍能飞回的弯棒武器。同样,如果在说服中不考虑到人的心理深处的规律性,奉行“枪弹论”,那不但收不到说服的效绩,而且还可能会招致不良的后果,即“飞去来器效应”。为防止这个效应,应该:
(1)动机是纯洁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应有益于事业的进展、同志间的团结。(2)交谈不能违反原则,对话题要有所选择,对不应讲的话决意不讲; (3)提供的信息要实事求是,过分夸大会使人产生怀疑感与不信任感,过分缩小则不易引起对方的充分重视; (4)情调是健康的,不是谈一些低级趣味、消极颓废的话来迎合、取悦对方。
5.改宗效应
在一个问题对某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时候,如果他在这个问题上能使一个“反对者”改变意见而和自己的观点一致,他宁愿要那个“反对者”,而不要一个同意者。改宗效应”使我们明白:某些没有是非观念的“好好先生”之所以被人瞧不起,乃是因为他们给人一种没有能力的感觉;而不少敢于直言是非,勇于开展批评的人,最终所以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乃是因为他们给人一种富有才能的感染力。
6.共生效应
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往往长势不旺,没有生机,甚至枯萎衰败,而当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却能郁郁葱葱,挺拔茂盛,人们把这种植物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7.古烈治效应
男人见异思迁喜新厌旧(或淡旧)的著名心理学效应。
8.关系场效应
在角色群体的活动效率中,既可能产生增力作用,也可能导致减力作用。“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这种情况下“1+1+l"大于3。这在群体成员活动的效率角度上,称之为“群体的增力作用”。 “三个和尚没水喝”,这种情况下的“1+1+1”却等于0了。这在群体成员活动的效率角度上,称之为“群体的减力作用”。这种由不同的角色扮演者组成的群体产生的内聚力或摩擦力,在社会心理学上,统称为“关系场效应”。
9.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鲜明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其他特征。
10.过度理由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很容易发生在过分讲究“1”和“0”角色分配的情侣身上。经常有一方抱怨自己的BF不懂得付出,只是一味地索取,而对方则不以为然地觉得这是作为“老公”应该尽的责任。究其原因,正是在于两人的关系长期只是陷于单一的流向。一开始,作为“老公”的一方确立了自己“1”的角色以后,为了显示自己男人的宽大肩膀用心呵护自己的爱人,不断地从各个层面的付出,另一方则拼命地体现出自己的“小鸟依人”感。久而久之,“过度理由效应”便产生了作用,两人不自觉地将情侣关系的定位留于浅表的“施予和获得”这个利益层面的原因,而忽视了深层次的感情交流、生活适应和个性融合等等方面。最后,索取的一方的直接欲望越来越膨胀,而付出的一方往往到最后变得疲惫不堪。到分手时,一个会觉得对方自私自利、只为了得到好处而和自己在一起,另一个却会一味地指责对方根本不爱自己或者另有他欢才不再对自己付出。
行,过一生
1.专心写访谈录。微妙的比较心,大家都懂,就我明说了,是不是傻?
2.各种咨询、质疑,忙乱中自然有疏漏。
3.不知道,接下来的工作环境是怎么样的?真心不想这样继续下去。
4.或许还是不成熟,很多的事情,就从实情出发,不从情感出发。
5.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为人处世方式,你能说谁对谁错么?
6.接下来的周一,会超忙。
7.我的锻炼、看书计划又搁浅了。
8.焦虑的情绪在慢慢升腾,我知道需要调节了。
9.如果离开,自己能干什么?
10.总算能不那么晚回家陪娃了,坚决不加班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