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九月,儿子一个人打点行囊,北上求学,对于儿子的远行,我心如止水,感到无比的轻松。北京,他不是第一次去,我走南闯北也不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人,所以,对于儿子的远行,我安之所素。儿子一个人准备开学报到的全部东西,一个人做自己的四年大学规划。我觉得大学本该如此去读,人生路本该如此去走。
身边的朋友,举家陪伴子女上学的不在少数,我觉得真没有必要,分离是为了成长。你纵观周遭,成年后还年父母挤在一个屋檐下的,有几个人有成就?
细细想来,我家已是第三代大学生,我的父亲是农大毕业,理所当然地回到广阔的农村,干了一辈子;我读的是交大,却在政府机关混了大半辈子;儿子不想走我们的路,坚决不学农,选择了他自己喜欢的专业,选择了他喜欢的城市。我觉得这就是进步,我读书时专业是父亲帮我选,我读书的那个城市之前我从未去过。而儿子不同,他选择专业,是因为他喜欢,他选择北京,是因为他喜欢,这就是质的不同,这就是进步。他能自主选择,而我没有。
坦率地说,儿子读书没有我用功,却结果远甚于我。儿子每每在关键时刻,总能不掉队:初升高中,他成绩不太好,却也不太赖,踩着线进了重点班;升入高中,他照常玩,照常打球,照常游泳,自己喜欢做的事一样没落下,在高考时,虽不是最好,却也稳当当地考取了北京的大学;相见于他那些留在省内读书的同学,他有远见得多,也颇有勇气。 我有时觉得,这家伙真是比我幸运。我一路走来,那样辛苦,读书时就不用说,参加工作后还是一刻不得放松,年过四十,还是不停地学。儿子总是游哉游哉,却什么也不曾落下,就比如说学英语,从新东方到高考从没见停歇,现在每天又在看什么美剧,走得那么轻松,结果却总是不赖。
从他身上,我总结出的就是“选择大于努力!”这家伙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选择上,关键时刻总能不掉队:他中考政治分不高,一直对之不提兴趣,所以一升入高中,早早地就打定主意选择了理科;他个子高,喜欢旅游,喜欢运动,不想再钻研,就选择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他想出国,所以英语从来没有放下;他说在省内读书视野狭窄,坚持去了北京。而较之于我,虽然很努力,却总在关键时刻出局:读书时花了很大心思去考研,却因为父母的缘故放弃了;不想回故乡工作,却因为父母的缘故不得不回去,总之,每每在关键时刻的选择,总是受这样那样因素的影响,总是不能坚持,而与所爱失之交臂。
选择大于努力,选择是人生的常态,人生的不同个体选择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