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
我政治挺差的。中学时候,可能是因为曾被压榨得很辛苦,周围的人似乎都对政治挺反感的,上了大学之后,同学在讨论中常常会批判从前高中学的政治都忘了,没有意义,语气中多多少少带着不屑一顾。
后来,大三的时候,舍友对我说,长大之后,才发现它是对的。她越来越认同高中政治中的一些理论,尤其是那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已经交了两任男朋友的她感叹道,也是越长大,越理解妈妈对她恋爱对象的条件要求。
舍友的前一任男朋友是香港人,而她是广州人。与前男友交往的时候,她总是会考虑到今后二人的发展。毕业后二人在哪座城市生活,他家里的经济条件如何。她的妈妈在考察之后并看不好他们的恋情,她也是在这段感情中,开始理解了世俗对爱情与面包的要求。
舍友的妈妈希望她找一个广州本地人,内心并不想她离开家太远。也希望她找一个家庭较为健康的并且有一定能力或者潜力在广州发展的人,那样未来的孩子就能在广州落户。舍友的前任条件一般,家庭有一定的矛盾,并且男生心智晚熟、并未过多地考虑二人的未来。
分手之后,舍友从客观的角度总结这段感情,越发认可母亲的判断。
以前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还未能理解新闻里恋爱双方对条件的挑剔,听说过面包与爱情的争执,可那时候总是一脸漠然,还未理解。也许,是并未花心思去理解,内心就率先产生一种反感情绪。
听老一辈讲话,年轻一代人有些时候是不屑一顾的,也十分反感老一辈的说辞:你长大之后就会懂了。那时候会觉得他们是在倚老卖老,可是从来没有看到他们脸上欲言又止说不清的神情以及他们微微叹息的内心。
理解这个词是复杂的。站在你的角度看似能够理解对方,其实并未能达到理解的内涵。
而站在对方的角度你才能理解对方的语境与表达。
( 二 )
说回中学的学科政治。
这两天遇到一些打击,这个打击不是几天形成的,是我两年时间内一次次积累形成的。知道结果之后,我上了知乎,下意识地打了挫折二字,知乎的搜索栏下显示如何面对挫折等字眼。
我莫名地有种熟悉感。想起了初中的政治,里面有一课,是如何应对挫折。
我清晰地记得,学习这课的时候,我们很轻视,这不是老生常谈的东西吗?基本都是套路的答案,很轻松的得分题,大家多多少少带着不屑一顾。
可是,若干年后,我会特意搜索‘挫折’二字,并且看到不少知友也在寻求答案。
后来我搜索了中学政治关于如何应对挫折的‘标准答案’,发现跟知乎上点赞最多的答案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人告诉过我们前方的路,可是我们年少轻狂,等到经历的那刻才能理解。
中学时代一直很讨厌名著,枯槁烦闷,说那些自以为是的道理,不如网络小说来得有趣,那时尤其讨厌外国名著,比如巴黎圣母院、比如哈姆雷特。但当时被逼无奈,仍会被语文老师或者自己强迫着去阅读。也许是因为这种强制性,使得自己更反感世界名著,甚至看完一本都会松一口气。
改变是在大学。大学改变了我的阅读习惯,但真正受到震撼的是看到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从前反感名著的阴影还在,在阴影下耐着性子读着一个出轨女人的恋爱过程与挣扎,却带给我深深的思索,那些义愤填膺地批判出轨的人理解出轨的人吗?我开始理解他们,世俗上仍然是批判的,我的理性是非观也是对此批判的,可是通过托尔斯泰的描写让我感到他们并非那么罪大恶极,他们有血有肉地犯一个错误,它甚至改变了我一些正统的观念,所以我的简书的简介后来改成了:一个三观不正的姑娘。
也是这个时候,我才懂得名著之所以被称为世界名著的理由。我理解了世界名著这个词语。
而且,当你作为一个创作者的角度去看他们的创作的时候,往往会自愧不如,他们洞若观火,一针见血。
曾经认为他们自以为是,其实是自己自以为是。
( 三 )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骂当年的自己蠢、不识抬举。而是希望自己学会真正的‘听话’。
两个人聊天,听是必要的。但我一直跟周围人交流这个问题的观点是,听是大家都懂的道理,可是真正听进去的人很少,真正‘听话’的人很少。
小孩子就表现得很明显。一直的感觉是,有的孩子是听不进别人讲的话,他们漠视你。有一年,叔叔带着他两个儿子从日本回来,两个儿子都有点闹腾,跟他们说话他们也不爱搭理人。最小的孩子名为年年,并不是很会中文,至少无法用中文表达。当时,他想进去一个房间,但房间的门被在里面学习的表姐锁住了,他趴在那里想推开门,我见状就对他说,你敲下门,对姐姐说:姐姐开开门,我想要进去。他听懂了并敲门,复述了我的话语。表姐把门打开了,他很开心进去了。
我当时心想,叔叔说小儿子比较聪慧是有道理的。
能够听进别人的话至少证明的一点是,情商比较高。
年年面对传递过来的信息的第一反应不是以封闭的态度将信息拒之门外,而是判断此信息对目前情况的有效性,理解继而做出行动。而看过一些孩子,他们首先就是先拒绝信息、排斥信息。
那么,我们为什么往往很多年后才理解一段话理解一些事情,而当初恍若未闻呢?
因为是在很多年之后,我们才拥有与这些话这些东西匹配的经历。经历使得我们理解。
当初听到此话接触到此类东西的时候,输出的对方拥有经历,而作为听者的我们没有。并且在听说的时候,我们不屑一顾,不屑站在对方角度,也就不屑听取。
但经历并不是唯一的理解途径,经历也不是让我们坐以待毙。
你在听取之时,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这也是理解的有效方法。听取之后,也许你能够避免那些失败的、错误的、令你绕道的经历。
忌讳的是,不屑一顾的态度。
忌讳的是,你首先就拒绝了这些东西,它连进入你信息处理系统的机会都没有。
在一些经历之后,也许会感叹当年的不屑一顾与现在的奉若神明的反差,但总结与学会更能帮助现在的自己。首先要学会的是理解那些自己施之嘲笑的话语。我指的是真正理解,如果真正理解之后还是报以否定不在此类。
然后再听取。
希望你首先不要拒绝这篇文章。(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