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出于好奇之心,我看起了《撒哈拉沙漠》。那时年少轻狂,不屑从俗的我对她的痴迷颇为不解。时过境迁,多年以后,当我经历过许多挫折和生离死别以后,我重新拿起三毛的作品,在充分领略到她的文字魅力以后,我坚信:三毛是一个富有个性和传奇色彩的作家。每次再次阅读文字之间,我有了更深的感悟,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三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撒哈拉沙漠。
三毛这两个字充满了孩子气,也充满丰沛的人生体验,或者说带有了悟生命本真后的证明色彩.三毛认真地生活,认真地爱,认真地感受着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欢欣与伤痛,并毫无保留不加掩饰地拿来与我们分享。三毛的一生都在寻求生命的真谛与自我的实现,这种苦苦的追寻,是通过她一生的漂泊与流浪以及文学作为载体,以求自我的实现与超越。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每当生活苦闷,看看三毛和她的文字,心情会明朗许多。
三毛小的时候,总到别的小孩不敢去的一座荒坟边玩泥巴,刚上学时,不会写原名陈憋平中那个“愁”字,就把它除掉,自己更名叫陈平。她十一岁开始单方的初恋,十三岁就结交一个军校的男朋友。读初二时她受不了数学老师的气,经常背着书包逃学到公墓的坟堆间捧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她拜名师学画,对毕加索狂热崇拜,小小年纪就迫不及待地要嫁给毕加索,“做毕加索的另一个女人。”后来她到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系读书,可大学三年级又决然离开学校,只身远走他乡,先后在西班牙、德国、美国留学、工作和旅游。三毛一生走遥大半个地球,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大洋州,足迹遗布世界各个角落,正合了那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个人认为行万里路更重要,也在努力实践中,这份阅历不是常人所能拥有的。她做了近乎无人能及的事情,这本身就是她的成功。很多人的生活常常被各种事情缠绕着,很少人能那么洒脱。我羡慕三毛那么率真的生活着,那么大胆的追求自由,追求自己所追求的完美生活。生命只有一次,我也在努力活得洒脱一点。
撒哈拉沙漠是贫乏的、原始的。物质生活极度贫乏,吃水要一桶一桶买,“比可乐还贵”,有时只好白饭拌酱油,白水煮鸡蛋,土著居民住帐蓬,“根本等于没有东西吃”,而且他们的精神处于极原始蒙昧状态,尤其是妇女,不识字,没有数的概念,终年难得洗一次澡,脏得散发出难闻的体臭,把照相认作摄魂,有病不肯进医院找医生诊治,因为大夫是男的,小小年纪做新娘,生儿育女……但他们生活在一种极安祥的生活状态下。而且,顽强的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三毛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她并不觉得艰辛,相反的,她觉得异国他乡的风情是如此瑰丽奇异,世界如同神话般的七彩夺目。她快乐的生活着,尽情的呼吸着每一天的阳光,这是一种何等的心态。
我追随着三毛的足迹来到撒哈拉,《哭泣的骆驼》中巴西里、奥菲鲁阿、沙伊达他们的脸孔,一个个场景的在我面前飘过,西属撒哈拉被摩洛哥瓜分的土地早已浸入我骨髓,因为三毛一直在我身边,从不曾离去。
所有的痴情写作者,像曹雪芹先生说的那类写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作者。芸芸众生,我们结伴而生,我们互相需要,但同时又让我们每个人都以完整的个体形式存在,彼此想念、彼此防备,彼此嫌怨,彼此隔绝,我们每个人都有孤独、都有恐慌、都有虚弱、都有心灵的饥渴与焦灼,而所有的聪明人都不肯说出来。艺术因此应运而生,在那里可以得到休息,打开一扇窗,让幕布重重的心灵呼吸一下真的空气,然后再整整衣冠,整理面容,呼忽忽离去。
人们爱三毛的故事,三毛的传奇,三毛的“真”、却不肯容忍接纳真的三毛,她的行为举止因为异于常人,而被认为是夸张的、讽刺的、浅薄的。当三毛数十年来第一次踏上中国大陆这块孕育她的生命之根的土地,在机场仰向天空,张开双臂痛哭时,却被嘲笑为“很会演戏”,当三毛失去亲人荷西,度过一个有一个空寂孤独的夜晚而写作成《梦里花落知多少》时,却被认为是“很有矫情创造作的痕迹”。如此这般,林林总总,生前死后的三毛在经受过太多的非议和讥嘲,三毛也曾为此受过太多的伤害,有过太多的伤心。不管她自己怎么说怎么做,三毛终究还是一个易感的,脆弱的女人,坚强是很无赖的,潇洒更是一个容易受伤的女人自我保护的面具。当它挡不住那些断断续续的明枪暗箭,也挡不住细心同情的目光,这目光看得见潇洒面具后面是一张悲戚,恓惶的脸。无论如何,在天堂里的三毛再也不会在意这些了,为她不平,为她难过,为她死因的不明,是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热爱她的人。
三毛很多地方不同常人,这使她比常人优秀得多。三毛是个很需要别人能宽容的接受她,体谅她,爱护她的女人。一生的坎坷,屡遭重创的三毛毕竟曾经得到过这样的温柔对待。三毛的父母是这样爱她的,荷西也是这样爱她的。三毛在嫁给荷西之前,曾有过不止一次的“准婚史”、失败的恋爱自然更不必说,她与初恋情人死缠烂打纠缠过,;她被人骗过婚,婚后一个月才搬回父母家;终于等到一个“心甘情愿嫁又愿意嫁的人”,那人却在新婚前猝然而死….而小她六岁的荷西却一直在痴情守候。他说“Echo,我替你补,一切坎坷都过去了,您学着慢慢的爱我。”二人结婚后,吵也吵了,闹也闹了,三毛甚至跟丈夫生气剪了自己的头发,但他们毕竟还真爱着。荷西从不纠缠妻子的过去,他以西班牙绅士的精神和风格爱着她,体贴她,而三毛对丈夫的挚情更是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但另一方面,年龄、民族、语言、性格以及成长的经历的巨大差异又使他们爱得不够精致细腻微。三毛是个情感极为纤细、敏感。丰富的女人,荷西并不能给她全部的需要。也许最初正因为如此,三毛最初并不肯嫁给荷西,而是在遭受了种种人世沧桑之后,感动于荷西多年的执着与真诚才与之结为伉俪,这样的爱情终究没有使三毛逃离折磨她一生的孤独。
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因为三毛是三毛而原谅她,看重她,即使在三毛家里,三毛说:“我看着眼前这一大群人,突然有一种被骗的惊骇,我一直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以为我,万一我早走一步,他们会受不了。”这些话是在那篇《求婚》当中讲到的,在旧历年前一天,全家人年饭的桌上,三毛向家人说有人跟她求婚,然而家人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忙碌,母亲忙着替自己的孩子夹菜,姑嫂间在谈论回娘家的话题——三毛的姐弟们都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而三毛这时候已孀居了九年,。这也是三毛用丝袜自缢的前三年。
三毛总算知道是被自己骗了,而不是被他人骗了。指望把人——无论是谁——太爱自己总归是水中月,镜中花,那不会是完全真实的感觉。人们会爱别人?亲人、爱人,但最爱的还是自己。假如三毛一定要企盼这样一份绝对的、纯粹、完全无私的爱,那就只能去天堂寻找了。
三毛,但愿天堂不会让你失望。
读三毛的作品里,就是喜欢她作品里面流浪的生活。喜欢流浪,仅仅是为了想逃离现实的压抑,也很羡慕三毛可以自由的追求爱情,浪迹天涯。三毛的乐观、洒脱、热情、敏感一直感染着我。三毛的流浪不过是为了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的生活。据说,最能让你忘掉一个人的,是时间。可是,有些人,就连时间也会无可奈何。你心里住着一个什么样的三毛?可以告诉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