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被应试教育和权威认知理论刺激太久落下的后遗症,还是被越来越多同质化严重内容又粗俗的爆炸式信息所麻木,我们很容易被舆论牵着鼻子走路,出现人云亦云的错误,用愤怒代替动脑,以情绪总结三观,让跟风成为习惯。这或许是人性的弱点,所以营销号和网络大V们总是不遗余力地渲染出各种爱国、养生、谣言、鸡汤、道德绑架和下半身等等的氛围,一如街边、路上、地铁里那些假装乞讨的职业乞丐,用虚伪的故事包装出大义凛然的理由,在潜移默化中消费我们独立思考的反应和能力,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
每逢网络上爆出什么热点的时候,总归有“主流”的声音出现,被千万亿吃瓜群众奉为圭臬,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奔走相告。但是有时候第一手的评论阐述下的所谓“真相”不一定是事实,很多细节或者还没来得及出现的结果其实更加关键,可惜那些都被掩盖在各种疯狂中,愤怒或者得意。我们争先恐后要发表意见或者寻找别人的说法,生怕迟一步那件事就会消失一样。这样真的好吗?
当然,也有些人想得更深,说法也的确有道理,结果被另一帮人拍案叫绝,山呼“三观正”。但这何尝不是另外一样“主流”呢?倘若有谁提出不同看法,拥趸们同样会群起而攻之,这手段简直和他们口口声声所反对的键盘侠一模一样。部分意见领袖们的思考经常与众不同,很让我们感到耳目一新,冲击着主流舆论的统治。我们可以鼓掌赞同,也可以不屑一顾,只要不反智,就能够拿来当成对比,重新认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倘若真是为了哗众取宠,再讨伐也不晚。
从某个角度看,心灵鸡汤类型的公众号千万不要依赖。那太“温柔”,非常容易麻痹脆弱者的神经,造成这个世界很简单的错觉,从而让该文读者失去选择以及改变的时机,并养成一种凡遇到麻烦就渴望过度心理安慰的坏习惯。更重要的是,心灵鸡汤完全会腐蚀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那只会抛出一个不恰当的结论,然后用一些也许生动的语言进行强加粉饰,从来都没有过可执行的套路。对于这些公众号,深信不疑是自欺欺人的开始。类似的还有成功学和陈规陋习。
如果有一个相对有深度的思想类公众号的每一篇推送都能让我感觉酣畅淋漓,那我肯定会不合时宜地产生危机感,因为这代表意见领袖完全取代我的独立思考,才使得我不加疑惑地全盘接受,如此便是有违我当初关注这个公众号的初衷。幸好,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哪个公众号能够“控制”我的思想,取代我的脑细胞来释放我的情绪。老祖宗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正是这个道理。
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关注一个有内涵的网络大V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尽量去寻找有意义基础下不同类型的数款公众号、栏目或者书籍,接受一定数量有差别乃至相悖价值体系。这样做除了满足求知欲和开拓视野之外,还旨在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或许不能马上带来世俗定义下的飞黄腾达和加官进爵,但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急躁社会里,至少能够帮助我们提升一下个人思想意境。至于意境有什么用,到时候还要我多说吗?
比如今天那场轰动娱乐圈的“王宝强离婚事件”,你会独立思考吗?